南京网站制作公司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动态 - 安优观点 -

通信工程结课论文范文

发布时间:2024-09-05

来源: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通信工程结课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大连海洋大学是我国北方地区唯一的一所以海洋和水产学科为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涉海高等院校,为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适应辽宁省及全国沿海省市对海洋渔业通信工程发展的需要,发展区域经济,满足我国和全省经济建设对海洋渔业通信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建设,通信工程专业自2003年开始招生。在开办的这十二年时间里,我们下大力气,狠抓专业建设规范,注重教学质量。随着本专业师资力量的逐步增强,我们对本专业的发展现状、发展规律的深入研究把握,对专业定位的认识逐步统一,大连海洋大学通信工程专业的特色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逐步清晰明确。

1培养目标

大连海洋大学信息工程学院通信工程专业是从学校的学科专业结构特点和学科特色出发,合理配置学校的教学资源,在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船舶与海洋工程和航海技术的学科交叉基础上设立的专业。学校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立足辽宁,面向黄、渤海,辐射全国,为区域经济建设服务,为国家水产和海洋事业服务,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知识面宽,基础扎实,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敬业、专业、乐业、创业的复合性应用型人才的人才培养战略。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确定本专业的培养目标、任务和要求,加强海洋渔业通信方面的特色教育。在多年办学经验的基础上,经多方调研,结合本校实际,制定并逐步完善了通信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熟练掌握通信技术、通信系统和通信网络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并具备电子和计算机技术等方面知识,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能够从事固定通信、移动通信及船舶通信等现代通信系统及设备的研究、设计、开发与应用的,具有海洋、渔业科学背景的人才。

2课程体系的改革和优化

课程体系主要包括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及课程结构,是教学思想、教育理念的具体化,也是实现创新能力培养与综合素质提高的保证。课程设置是否科学,教学内容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创新能力的培养与综合素质的提高。按照我校建设“蓝色大学”理念,构建了通信工程专业蓝色人才培养方案。培养方案坚持“加强通识教育、拓宽学科基础、凝练专业方向、提升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的人才培养原则,优化人才培养过程,构建课内、课外一体化的培养模式,依照“浅蓝、蔚蓝、湛蓝、深蓝”的蓝色课程体系,用蓝色课程元素来承载水的精神与海的文化,延伸至涉海涉水教学内容要素。(1)浅蓝(通识课程)包括公共基础课(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外语、大学计算机基础、高等数学、大学物理、体育等),公共选修课(军事理论、健康与安全教育、选修课),公共集中实践环节(军训)。通识课程虽然不一定与通信专业有直接联系,但它是培养具有远大的理想、高尚的情操、科学的思维、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健康的心里的人才,为进一步学习提供方法论的不可缺少的课程。基于学校开展课程建设的“双百工程”,从公共选修课着手,打造了蓝色海洋类、人文与社科类、艺术与体育类、自然科学与技术类共100门校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其中蓝色海洋类公共选修课有利于进一步加深学生的海洋知识背景。(2)蔚蓝(学科基础课)包括复变函数、电路理论、信号与系统、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高频电子技术、数字信号处理、微机原理与应用、电磁场与电磁波、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通信原理等。学科基础课是通信工程专业学生必须具有的基本知识结构,为专业课程提供有效的支撑,使学生具备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基本工程应用能力,有独立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开拓创新精神,为学生后续学习专业方向课打下坚实的基础。(3)湛蓝(专业课)包括专业必修课(电子线路仿真、电子线路CAD、移动通信、计算机通信、DSP技术与应用)、专业方向课、专业任选课(C++高级语言程序设计、随机信号处理、电视原理与技术、现代通信系统仿真技术、计算机网络安全、嵌入式系统开发技术、数据结构C、扩频通信、通信工程专业英语)。通过对其他高校相同专业的大量调研,反复论证比较,通信工程专业设立两个专业方向:通信工程(程控交换技术、船舶通信、光纤通信)、计算机通信(数字通信、多媒体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通信专业依托海洋信息技术,在船舶通信、船舶导航、海洋渔业3S技术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尝试,同时,紧随时代的发展,对部分课程进行压缩和调整,开设一些学生喜爱的,又能与现实接轨的课程,如扩频通信、嵌入式系统开发技术等选修课。(4)深蓝(专业集中实践环节)包括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数字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电子线路仿真课程设计、电子线路CAD上机、高频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现代通信系统仿真技术上机、通信原理课程设计、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设计、通信工程专业教学实习、通信工程专业实习、通信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等。专业集中实践环节对培养通信专业逐步树立工程观念、提高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3强化实践环节,培养提高创新能力

通信工程专业将实践环节作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制定了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方案,构建了多层次、全程化实践教学体系,较好地保证了通信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坚持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实践教育与创新教育结合,对构成实践教学的各个要素进行整体设计,所有的实践环节围绕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而展开,把实践环节分成实验教学、课程设计、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科技创新五个模块,模块之间衔接紧密、层层推进,为学生从入门到提高再到创新夯实基础。

3.1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模块主要依托辽宁省海洋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辽宁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提高实验动手能力为主线,以掌握基本实验技能和方法、融会贯通科学知识、促进创新思维为主要教学目标。加强基础课、主干课实验;实验内容优化配合,避免重复或脱节;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实验的比重,形成基本实验、选做实验、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组成的立体化实验结构;对含有实验的课程,加大实验教学在整个课程考核中的比例;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在2013版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中都有体现。针对不同课程的特点,有选择地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仿真实验环节,以缓解实验设备和空间的紧张情况,有效扩展实验空间和时间,节省资金。

3.2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着眼点是把理论学习与工程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初步掌握设计的程序和方法。一般以单门课或课程群为主选择题目,它是毕业设计的初级阶段。课程设计教学中压缩验证性课题,增加能够体现设计型、综合型和创造性的课题。在课程设计教学设计过程中,鼓励学生自主选题,自行讨论方案,自己组织实施,给予学生自我发挥的余地,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学生个性的发挥和创造能力的锻炼创造条件。

3.3实习

以校内外实习基地为平台,以使学生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建立工程意识和锻炼实际操作技能为主要教学目的,并且通过接触社会,增强学生的劳动观念和社会责任感。目前,通信工程专业校外实习基地2个(人民4810厂,北京尚观科技有限公司大连分公司),合作的企事业单位有18个(渤海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等),同时学校也正在积极运作与通信公司合作。到企业参观实习和请企业技术专家来校讲座,通过参观和专家公开课的形式,使学生对企业文化、船舶通信及导航设备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和本行业领域的前沿技术等有所了解,有利于学生学习目标的确定和职业素质的提高。

3.4毕业论文

(设计)以学院各类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基地为平台,学生通过完成毕业论文(设计),在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能力、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信息资料检索和收集能力、论文撰写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等能力上有较大提高。为切实保障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加强:①精心设计备选题目,组织开题报告。学生选题后,在指导教师指导下,查阅文献和撰写文献综述,并精心组织好开题报告,以保证毕业论文的先进性、可行性;②加强毕业论文的中期检查,以保证毕业论文在有限的时间内按质按量完成;③建立毕业论文答辩规范和质量标准,在毕业论文答辩期间开展“毕业论文检查周”活动,有效提升了毕业论文的质量。④学校出台了《大连海洋大学本科生学位论文学术规范检测暂行办法》,针对毕业的本科生的学位论文进行了学术不端行为的检测,有效地杜绝了学术不端行为。

3.5科技创新

以各类兴趣小组和科技社团、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科研实验室为平台,学生通过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科学研究等活动,使创新意识和能力得到进一步培养和提高。低年级的学生专业基础还比较薄弱,鼓励他们参加兴趣小组或者科技社团,以增加学生对创新的认识,提高学生对创新的兴趣;高年级的学生参加各种校内外的竞赛,使学生在竞赛过程中自主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目前,通信工程专业学生在教师有针对性的训练下,参加了“飞思卡尔杯”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大唐杯”全国大学生移动通信技术大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等,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4结语

大连海洋大学通信工程专业作为涉海高校的“非特色”专业,在复合性应用型培养目标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和挖掘自己的优势资源,发挥地方特色、行业特色;在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和身心素质培养的同时,主动适应国家和辽宁省沿海经济带发展的新需求,抓住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的核心,对通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调整,使之更好地符合学校的定位与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符合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与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李松松,郭显久,等.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1(22):51-52.

[2]刘冬,石焕玉,等.通信工程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3,5(29):72-73.

[3]江海,田春艳.机械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装备制造技术,2010(3):159-160.

[4]焦冬莉,李晋生,等.应用型通信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9):128-130.

篇2

关键词 公能素质教育 通信工程 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07.030

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 Curriculum System Reform

Based on "Public Quality Education" Concept

ZHAO Yingxin, WU Hong, LIU Zhiyang

(Nankai University, College of Electronic Information and Optical Engineering, Tianjin 300071)

Abstract Reasonable orientation training objectives, and establishing requirements of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curriculum, is the key to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 According to profess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modern engineering disciplines needs and communications engineering curriculum system, curriculum content optimization, increase the proportion of practice and strengthening the teaching management and other aspects of our school 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 teaching system reform of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in order to establish with a Nankai University "public quality" feature curriculum structure in order to foster high-level professionals.

Key words public quality education; 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 curriculum

通信工程是电子工程的一个重要分支,同时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基础学科。通信学科从知识和人才两个方面支撑通信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但是,传统的通信学科教育与通信行业之间存在着差异,飞速发展的通信技术使高校通信工程专业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如何培养高素质的通信工程专业人才是急需解决的问题,而建立一个全局的、系统的、结构合理的课程体系是培养理论知识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优秀毕业生的关键。

1 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

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发展,合理定位高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设计符合专业发展要求的课程体系,有助于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顺利展开,有助于高校明确办学指导思想,提升竞争力。①

通信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依据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科学与工程类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充分理解国家对通信工程类的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以《南开大学公能素质教育纲要》为指导,根据现代工学学科建设的需要和通信工程专业的特点,从而制定我校具有“公能”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

我校不断强化学生全面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注重素质、培养能力、强化基础、拓宽专业、严格管理、保证质量”为教学指导思想,秉承“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校训,坚持育人为本,强化质量特色。

通信工程专业不仅要强调全面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而且要适应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在制定通信专业的培养目标过程中,要体现出通信事业现状和通信发展的方向,培养出通信事业需要的创新型技术人才。

因此,我校的通信工程专业着力培养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深厚的知识基础、优秀的专业能力、积极进取的创新精神、开阔的国际视野、特色鲜明的电子信息技术科学的专业人才。依据“厚基础,宽口径”的育人理念,培养具备通信技术、通信系统和通信网等方面的知识,能在通信领域中从事研究、设计、制造、运营及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和国防工业中从事开发、应用通信技术与设备的创新型科学与技术人才。

依照这一培养目标,有必要细化素质、能力、知识等方面的具体要求,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将培养目标落实到教学实践过程中。

2 课程体系改革坚持的原则

课程体系是学校人才培养的总体设计,是安排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同时也是学校教学改革的总体反映。通信工程专业是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其课程体系的建设既要保证人才的知识系统性和学科前沿性的要求,又要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特性。因此,我校通信工程专业的办学理念坚持以满足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瞄准国际发展前沿,理工兼备、综合发展。

在上述教学理念的指导下,通信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秉承“允公允能、日新月异”校训,坚持“以人为本、立德树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2)学习和借鉴国内外知名高校成功的办学理念和经验,突出我校的历史积淀和办学精神,凝练通信工程专业的教学特色、优化本科课程教学体系;(3)科学、合理的分类设置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充分考虑专业间、课程间以及不同年级知识结构的关联度,避免因人设课的现象;(4)在全体专业教师范围内选拔胜任的任课教师,组成课程组,定期开展教研活动;(5)教授必须上教学第一线,承担并完成本科基础课教学任务;(6)深化教学方式改革,贯彻“讲一练二考三”要求。

3 课程体系改革的内容与措施

3.1 组织调研

对国内外高等学校的通信专业进行考察与调研:国外高校主要通过网上调研的方式,通过访问各国外高校的网站,对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课程设置等进行调研;②国内高校主要通过派出相关专业教师到清华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进行实地考察,对无线通信技术、宽带通信、光纤通信、移动通信技术、计算机通信等方向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材建设、毕业生就业情况以及未来几年内的人才需求情况进行了调研。同时,走进与通信学科密切相关的各大企业,充分调查研究社会企业对通信工程人才的知识与能力结构需求。

3.2 建设课程体系

构建“专业+模块”的课程体系,其中“专业”是保证通信工程专业人才的基本规格和全面发展的共性要求,体现“厚基础、宽口径”,“模块”主要是实现不同方向人才的分流培养,体现个性。

将公共基础课分为数学类课程模块、物理类课程模块、英语类课程模块和计算机类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分为电子电路课程模块和应用设计模块,专业课分为通信理论模块、通信网络和专业实践模块。这种模块化的教学模式,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整合与创新。传统教学课程之间缺乏良好的衔接,彼此内容间有重叠。模块化课程可以使教学避免课程间的重复和脱节,适度把握课程间的交叉与渗透,构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帮助学生融会贯通。

各个模块课程的授课教师组成了课题组,以课题为引领,带动教师参与到课程建设中来,课题组通过顾问专家指导、讲座等形式完善课程和教材建设,合理设置专业课程结构,整合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以期形成独具特色的教学体系。

此外,我们对课程体系中的细节问题进行了修订。全面考查专业课程名称并进行调整,对6门专业选修课的课课程名称进行规范;新开设4门专业选修课,补充了调整前缺少的相关领域的课程;将通信电路和现代交换原理与技术两门课程由专业选修课调整为专业必修课;陆续开设科技论文写作、通信技术系列讲座、实践类的一系列课程,形成一整套优质的课程体系。

3.3 优化课程内容

直接反映授课内容的是课程的教学大纲,课程大纲首先由任课教师制定,由教学指导委员会审核并修订,审核通过后,主讲教师按照教学大纲执行教学计划。在课程讲授过程中,如果主讲教师发现问题,或者随着社会发展需求更新教学内容、授课教材等,需要及时修改教学大纲,调整教学内容。要求教师根据课程的学科知识体系,梳理出相关知识群,形成课程教学的知识脉络和框架,明晰课程的整体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同时,进行精品课程的建设,通信电路作为通信工程专业的基础课,将作为通信工程专业重点培养的精品课程,推出一系列教学改革措施,包括课时的调整、理论讲授与实际练习比重的调整、授课方式的改革、加强课程资源共享系统和共享制度建设等等,最终实现“讲一练二考三”的教学理念。

3.4 增加实践比重

在综合考虑各门课程知识之间的衔接关系,对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开设时间和讲授内容进行调整的基础上,我们适当地增加了涉及通信前沿技术的选修课程,并着重加强实验和实践类课程,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锻炼,适当开设或增加实习、实训的课时和学分,开设认知实习课程,鼓励学生进行实践。由此,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满足学生的未来发展需要,培养学生多方面、多角度立体思维的能力,强调宽厚的基础知识学习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积极鼓励学生参加电子设计竞赛、③国创、百项等实践活动,利用开放实验室资源,组织学生形成研发设计小组。鼓励学生利用这些资源进行系统设计、电路焊接调试等动手练习,并组织专业教师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能动性,进一步加强学生实验动手能力的培养。

3.5 加强教学管理

成立教学指导委员会,通过听课、审核大纲等方式,加强教学规范化管理,进一步理顺教学管理体系,明晰职责,加强教学督导。实施院领导听课制度,明确教学系职责,强化过程管理。

建立课程建设课题组,以课题为引领,带动一部分教师参与到学校课程建设中来,通过顾问专家指导、讲座等形式完善课程和教材建设,合理设置专业课程结构,整合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以期形成独具特色的教学体系。

4 结束语

通过基于“公能素质教育”理念的通信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与改革,能够建立完善的具有“公能”特色的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使学生打好基础、全面发展的同时,适应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在未来发展中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对个人、行业乃至社会的发展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基金项目:南开大学2014年本科教育教学改革项目

注释

① 彭先桃.大学研究性教学的理念探析[J].教育导刊,2008(3):56-58.

篇3

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社会和用人单位对通信工程专业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本文结合高校通信工程专业的办学实际,分析了目前通信工程专业在课程体系安排中存在的问题,并从课程设置、专业特色、实践教学等方面提出了优化该专业课程的方案,从而满足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关键词:

通信工程;课程体系;实践改革

1通信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随着通信技术迅速发展和革新,社会和用人单位越来越要求人才具有一定的综合素质能力并熟练掌握通信技术,所以迅速发展的通信技术对传统的高校通信工程专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以一些高校的通信工程专业为例,传统的通信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1课程体系结构不合理

传统的通信工程专业课程中理论课程比较多,前沿技术比较少。教程的内容比较陈旧,更新缓慢,技术滞后,与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脱节。另外,各门课程之间的衔接不紧密,学科知识缺乏系统性等等。

1.2实践环节薄弱

在高校教学中“重理论,轻技术”的现象非常的严重,通信工程专业中该现象尤为严重。实践教学内容多数为验证性的实验和课程设计,与通信技术严重脱节。在企业的实习实践短,而且专业对口的实习岗位较少等等问题。传统的通信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结构严重的限制了对新型技术性人才的培养,课程建设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是教学建设和改革的核心,关系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所以对通信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势在必行。

2通信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目标与原则

通信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要以就业为指导方向,确立“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高校教育达到职业化、是实训化的目标。校企双方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共同确立课程体系改革遵循以下原则。(1)以专业基础的深化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为目标,注重通信系统的理论分析、设计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通信电路的应用能力、计算机与网络通信应用与开发的能力培养。新的课程体系注重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结合,强化学生职业能力训练和工程素质的培养。(2)以“通信工程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为指导制定通信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其中包括理论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组成。根据分析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在对通信工程专业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对下一代的网络技术、光通信技术和无线移动通信技术等几个专业方向予以高度重视。(3)遵循“理论够用为度,突出应用技能培养”的原则设置课程体系。体现课程内容的“少、新、精”,并要同时兼顾各门课程的交叉衔接。(4)以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导向。物联网已经成为了国家战略性的新兴产业之一,在通信技术中具有重要的位置,课程体系的改革要注重培养物联网产业所需要的人才,从而使通信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占据更大的优势。

3通信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措施

课程体系改革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是教学建设和改革的核心,关系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这是一项重要的工程,涉及到很多的方面,需要从教学内容、实验环节、教材、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考试方法改革几个方面进行。

3.1教学内容改革

对通信工程专业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和更新,重视对不用课程之间知识的衔接,将每章、节的知识进行分析和优化。密切跟踪现代通信新技术的研究成果,使学者可以在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可以对最新技术的发展有足够的了解。要注重通信电子电路在各种功能实用电路中的系统应用,引入数字载波机和中低压电力线通信技术等内容。

3.2实验环节改革

在传统的实验环节中,教师设计好的成题较多,学生自己设计的比较少;验证性的实验比较多,综合性设计的实验比较少,实验缺乏层次感,实验环节薄弱,不能够达到理想的教学目的。所以在对通信工程专业的课程通信进行改革时,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改革传统实验的弊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加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引导学生分析思考问题,独立完成实验任务。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分层次教学,建立完善的实验室管理制度,保障实验时资源最大化利用。

3.3教材建设

选用国家级精品教材、国家级规划教材和面向21世纪教材作为教学用书和教学参考书。并出台政策鼓励教师出版高质量的自编教材,近几年正式出版了《信号与系统基础教程》、《电力系统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通信系统原理》、《通信电子电路》、《通信电子电路综合实验》等高质量的教材,并编写了十几门课程的实验讲义,教学使用效果显著。

3.4创新教学方法

根据CDIO教育理念实施人才培养模式,引入项目和案例及现场教学等方法进行应用理论和工程技术类课程的讲授。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课堂参与、课堂反馈、教师传授知识系统性和知识更新性等作为评价标准。通过项目的设计、构思、实施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工程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观察、数据分析、发现知识的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

3.5改革考核方法

通信技术的发展很迅速,所以教学内容比较复杂并不断的有新的教学内容添加进来,单纯的传统试卷考核形式严重的束缚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够有效的考察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多种考察方式,如开卷、口试、演讲、提交论文等方式。在考察内容上,加强对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考察。另外,对于经常无故旷课、迟到、早退、不遵守课堂纪律的学生,要严格按照规定管理。使学生严肃对待所学课程,并为下届学生树立榜样。

4结束语

通信技术是我国发展比较迅猛的产业,已参与到了国际竞争当中。高校的通信工程专业就是培养通信技术人才和相关领域人才的重要基地,其课程体系的研究和实践决定了培养对象将具有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同时决定着教育思想能否成为现实。本文通过对传统通信工程专业的弊端分析,进一步完善了课程体系的结构等问题,并结合构建的课程体系进行了主干课程精品化、专业课群特色化、方向选择自主化、技术讲解前沿化的探索与实践,培养的人才受到社会和企业的普遍好评。

参考文献

[1]齐兆群,王文博,桑林.通信工程特色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10,12(2):95-98.

[2]查志琴.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创新能力培养与课程教学改革[J].常州工学院学报,2009(1).

[3]王慧琴等.通信工程专业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冶金教育,2010,(1).

篇4

(一)拥有高职称、高学历人才

自2005年与广东达安公司合作办学后,通信工程监理专业加大了人才引进力度,先后引进了具有丰富工程背景的专家1人(高级工程师),教授1人,硕士5人。通过这些高级人才引进与青年教师培养,目前通信工程监理专业建设取得系列成果,国家级课题3项,省级项目5项和多项校级项目和成果,还获得中央财政支持重点专业,并成功申报了通信工程设计专业方向。每一个专业及专业方向均有1~2高水平学术带头人,通过专业带头人承担各种科研项目,带领教师团队积极开展科研,青年教师迅速成长,提升了教学水平,提升了教师综合素质;另一方面,鼓励和吸收学生参与研究课题,如校教改项目《顶岗实习3G手机管理平台的建设与应用》,监理班学生顶岗实习期间利用3G技术实时传回通信工程现场监理的情况,不仅直接提高了学生的科研实践能力,也改进了传统顶岗实习管理模式,体现了特色引领型的专业特色。

(二)拥有通信真实项目背景的专任教师团队

(1)建立专业教师定期下企业培训制度,组织教师走出去到通信行业、企业脱产集中培训。有计划的抽调专业教师到对口的企业单位补习实践能力课,同时让教师带着课题到生产一线,再将行业、企业实际问题带回学校研究,用生产实际问题及研究成果充实教学,提高教师的专业教学水平。近年来,通信工程监理专业每年均有1~2人到企业挂职锻炼。(2)组织专业教师到国内外相关的企业进行参观、学习、进修。近两年该专业与不少通信类企业加强合作,如广东达安、讯方通信、华为通信等,每年都组织一些教师到企业进行学习、参观、培训,让教师的实践能力得到了提高。

(三)拥有由企业技术骨干组成的稳定的兼职教师库

为了做实工学结合,保证教学的质量,在广东达安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和推荐下,不断充实和完善兼职教师队伍,目前师资团队已经拥有近15名由企业技术骨干和专家组成的兼职教师库,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均起到引领作用,他们参与到理论讲授、实习指导、毕业论文指导以及顶岗实习等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每年承担专业理论课教学3-4门,专业讲座5-6次,实践教学(含暑期实践)和顶岗实习达25周以上,学生们在校能学习通信企业的最新知识,了解企业文化,对职业规划起到积极作用,较好地满足专业建设的实践性的需要,也充分体现了本专业“校企嵌入,共建共管”的人才培养体系的内涵。

二、加强通信工程监理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措施

要达到特色引领型专业师资的要求,需进一步进行师资队伍建设。但从目前通信专业师资队伍状况来看,对照国家特色专业的师资要求,工程实践经验还需要加强。在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加强建设:

(一)加强专业带头人的培养

根据《学院关于选拔、管理与考核专业带头人的暂行办法》,在专职教师中,选拔培养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熟悉本专业最新技术发展,能够统领专业建设与改革的专业带头人1名。专业带头人需具备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一定的行业影响力、突出的教学科研与管理能力,熟悉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能够带领本专业快速成长。通过选派专业带头人到国内外企业或示范院校进行学习、交流,提高专业带头人专业技术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由专业带头人牵头,利用专业带头人的行业优势,以骨干教师为主要力量,积极走进企业,拓宽办学途径,开展技术合作和培训服务,带动专业教学团队提升服务通信产业能力。

(二)加强骨干教师的培养

根据《学院关于选拔、管理与考核骨干教师的暂行办法》,在专职教师中,采取校外培养与校内培养相结合、高校培养与企业培养相结合、专项培养与综合素质培养相结合等多种途径,培养3名专业骨干教师。选派骨干教师到国内外进行学习交流,学习国内外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职业教育经验,职业课程体系结构,提高骨干教师的教学能力;通过教研教改活动进行高职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研讨和培训,提高骨干教师的专业课程教学理论水平,提高骨干教师的应用研究能力与学术水平,与合作企业联合,广泛开展挂职锻炼、合作完成工程项目等方式充分提高骨干教师的社会职业能力。

(三)加强“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

根据《学院关于认定“双师”素质教师的暂行办法》,共选拔4名教师,轮流派送到企业参与技术服务、进行课程建设、承担企业课题等途径,提高教师的实践技能,解决教师实践工程能力不足的问题。鼓励专业教师直接参与合作企业的工程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鼓励已取得高校教师系列职务的专业教师在一定时期内取得其他系列专业技术资格;鼓励专业课教师通过产学研结合的途径到生产一线进行实践锻炼,增强专业理论和工程实践能力。专业教师通过企业实践、社会服务、培训考证等途径向“双师型”教师转变,提升教学水平。

(四)加大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根据《学院兼职教师聘任和管理办法》,从通信行业或企业再聘请5名既有一定理论水平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技术能手担任兼职教师,确保实践技能课程的教学质量。同时也加强兼职教师的规范管理,明确兼职教师的任职要求,安排兼职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如实践技能课程教学、毕业实践指导、专题讲座和学生第二课堂的指导;组织兼职教师定期参与教研教改活动,提高兼职教师教学能力,确保教学效果。明确企业兼职教师管理方法,做到有规章制度可循;明确企业兼职教师的任职条件、聘用程序、管理要求及教学工作规范;采取相应的激励措施,充分调动企业兼职教师的积极性,为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五)加大对有工程实践经验的人才引进

于通信工程监理特色专业建设,需大力引进具有通信行业工作背景和具有实践经验、沟通能力强的工程管理人才。通过近几年和相关企业的友好合作,学校急需从企业引进具有实践经验的高职称人才。未来三年,通信工程监理专业计划从通信工程项目管理企业引进1-2名高级工程师,通过直接从通信企业引进人才,增强了教师队伍的工程实践背景,促进该专业的项目一体化教学改革,加强该专业建设的师资力量。

(六)拓宽师资队伍的专业视野

每年组织通信工程监理专业教师到境外著名大学进行访问、进修,可通过项目经费资助出境访问交流。如骨干教师组织去台湾昆山科技大学澳洲北悉尼学院、德国F+U培训等进行专业交流和合作,教师去到境外知名高校培训学习,可拓宽国际视野,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经验。留学访问回校后,结合国内实际,借鉴吸收境外的先进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启发式、互动式教学,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也受到学生的欢迎,不仅提高了教学水平,还促进了通信工程监理专业国家级培训项目的开展,在全国范围开展通信工程监理师资培训,扩大了专业知名度和影响力,为该专业建设带来实际办学效益。

三、总结

篇5

(一)改革目标通信工程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必须要在实际动手操作过程中来加强记忆与理解课本知识。所以本专业课程的改革体现在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在课程教学中,结合教材的重点、难点,强化学生实际动手操作与应用能力,了解本专业的特点与研究方向。现代工程技术项目都是以团队为单位进行,因此还要强化我们的学生的实际工程应用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加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我们还要清晰认识到,由于我国通信技术起步较晚,本专业的先进技术主要由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所掌握,所以许多专业文献都是以英文发表,这就需要我们的学生加强双语学习以及专业文献资料查找的能力。作为一名合格的大学生,除了注重培养专业能力外,还应提高自主学习能力,这样才能较快学习到科技飞速发展带来的新的知识。这点需要教师在平常教学与学生沟通中多多强调。

(二)改革方案1.课堂教学与实验室教学交叉进行,增加学生在实验室实际动手操作的机会,以培养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以实际操作来代替黑板教学,增加学生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适当安排实验任务,通过视觉教学与切身体验,巩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2.强化工程应用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加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采用分组讨论及小组整体分工协作完成指定内容的测试的方式将理论学习与应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3.培养学生双语学习以及专业文献资料查找的能力,除指定的必读教材以外,给学生推荐比较出色的英文原版书籍,根据推荐的原版参考书中的想关内容进行学习讨论,并鼓励学生自主推荐一名同学用英文PPT做英文发表;另外在课堂教学中结合知识点重的重点和难点部分的内容留一定量的思考题和扩展知识要求同学课后查找资料寻找答案,在第二次课堂上由老师随机指定同学上讲堂讲解,并将该环节记入平时成绩。4.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及运用现代电子设计技术进行系统设计的综合设计与应用能力。设计性、综合性实验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实验室的全面开放无疑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实验室开放后,学生可以随时利用自己的时间进入实验室,从事自己的实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来选择实验项目,这些项目可以是教学规定性实验,也可以是大纲并未要求但学生自己感兴趣的实验项目。5.考试方式的变革。改变以往课程结业只看理论考试的现状,本课程结业成绩的构成将强化平时的综合训练和整体表现,引导学生重视实践和扩展知识面。

(三)改革方案实施1.第一次课时指导学生分组阅读指定原版英文教材,每隔一段时间要求学生组织一次阅读分享讨论,要求讨论时每组必须制作英文的PPT,并且用英发表,从而提高学生的外文阅读能力和查找资料的能力。2.要求学生以分散进行的形式在开放实验室完成自主实践训练,内容涉及双踪示波器COS5020的使用方法及应用;数字实时示波器TektronixTDS210de使用方法及应用;二极管的参数测试及基本应用;三极管的参数测试及基本应用;场效应管的主要参数测试与基本应用;集成运放主要性能参数测试及基本应用等,而且要写实践训练报告,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文字总结能力。3.用muitisim或pspice对单管共射放大电路、差分放大电路、负反馈放大电路、OTL功率放大器电路进行仿真分析与测试,将仿真结果与理论分析与计算结果以及实验室实物调试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给出相应的结论,通过实际动手操作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4.用QUARTUSII软件结合本课程实验进行仿真分析与测试,将仿真结果与实验室实物调试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给出相应的结论,并且根据老师指定的资料自由组队用VHDL编程仿真验证常用的中规模组合集成电路和常用的中规模时序集成电路的逻辑功能并给出相应的设计报告,通过这些实践训练提高学生的EDA设计能力。5.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前面所述的所有内容构成本课程的课程成绩。具体分配方案为:扩展分享阅读占10%,分散实践训练占10%,验证性及上机仿真设计占10%,自主仿真验证占10%,平时回答问题及课外作业与综合设计占20%;最后的理论考试占课程成绩的40%。通过上述改革能将枯燥的理论教学变得丰富多彩,一方面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扩大了同学们的专业词汇量和敢于表现自我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强化了对同学们动手能力及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较好的实现了课程目标和专业培养目标,并极大地强化了实践教学。

二、教学改革的效果在进行

针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的教育改革时,在设计培养方案中考虑了课群的教学关系,强调了课程之间的相关性和衔接性,开设了针对课群的实践教学环节,以强化学生专业应用能力。在实践教学中加强“点”和“面”的实践教学环节,体现多元化实践教学模式,形成了从基础课到专业课的“点”的实验室建设;通过所建设的综合实验平台,开设设计型和创新性实验,为学生提供一个“面”的实践环节。并且结合专业特点,对实践教学进行改革与优化。通过对电子设计竞赛、大学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和学生电子兴趣小组活动所获得成功的经验进行总结,突破旧的培养计划,构建创新的教学体系。在实践过程中,发表教学改革研究论文5篇,承担教学研究项目7项。通信工程的学生积极参加国家或省级的大学生电子竞赛、大学生机械创新大赛、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大学生英语竞赛、“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大赛以及大学生节能减排竞赛等各类活动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三、结论

篇6

[关键词]多元化;通信网络理论与应用;研讨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6-0165-02

一、引言

研讨式教学在授课教师的引导和管理下,通过教师和学生围绕某个问题进行交流探讨,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精神。和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方式相比,研讨式教学能够广泛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因而在开阔视野、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工程应用能力等方面都起着关键的作用,深受学生的欢迎。

一般认为,研讨式教学法以郭汉民教授提出的“五步”教学法为典型。[1] [2]该方法将研讨式教学分为“教学示范和布置任务”、“学生查找资料,撰写讲稿”、“小组讨论交流”、“学生讲课,老师评议”和“总结提高”五个步骤。上述方法在不少的课程教学,特别是在文科相关领域中被广泛采用,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而且在研讨课程的具体组织方法上也有一些新的发展。[3] [4]本文结合我校研究生通信网络理论与应用的授课实践,针对选课学生专业基础的差异化,教学内容的多样化,提出了多元化研讨教学的组织方法。

二、通信网络理论与应用课程特点简介

通信网络理论与应用是针对通信与信息类研究生开设的36课时专业课程,授课内容涵盖了背景知识、基础理论、技术应用和前沿技术四个方面的内容。其中既包括经典的通信网络理论(包括排队论、图论等),也包括一些热点方向的关键技术(比如认知网络、协同通信等)和典型应用场景,还介绍了最通信网络方面最前沿的研究进展和动态。

由于该门课程面向全校,每年选择学习该课程的研究生专业背景差异也较大。以2014年选择本课程的研究生为例,虽然一半以上的研究生来自信息与通信工程,但选课学生总体上覆盖了信息与通信工程(约53%)、电子科学与技术(约13%)、控制科学与工程(约10%)、管理科学与工程(约7%)和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约17%)五个不同的专业。

三、多元化研讨教学组织方法

由于授课内容覆盖面广、选课研究生专业背景差异大,直接应用目前的研讨式方法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文献的选择。即使授课教师指定了选择文献的方向和范围,学生自己选择的文献在重要性、难易度等方面都有很大差异。如果选择了不恰当的文献来阅读,既浪费了学生自己的时间,学生的收获也会大打折扣。2.研讨小组的划分。因为文献阅读的难易有不同,一些综述性的、原理性的文章相对简单,一些技术性强的文章相对难,而且文章的长短也不尽相同。因此,如果固定进行小组划分,不同小组所承担的工作量就会有很大差异,这对学生不公平,也会增加最终成绩评定的难度。

鉴于该课程的特点,我们逐渐探索,形成了一种多元化的研讨式授课方法。

第一步:文献阅读。由教师根据本次授课的内容,选定若干篇主要论文在授课前两周下发给学生,并根据文献的难易程度指导学生进行分组,然后让学生在课前完成阅读。这样可以节省学生自己搜集资料的时间,同时可以利用教师的经验和专业知识选择更恰当的文献由学生阅读。

第二步:课堂授课。教师按照教学大纲完成当次课的授课任务。特别注意要在讲解与后面研讨相关的内容时引出问题,启发大家思考。

第三步:根据当次课教授内容和研讨问题的不同,可以首先进行学生小组交流,然后每个小组选出一个代表向全班汇报;或者直接由学员进行大班讲课,然后由其他学生提问,从而进行研讨。

第四步:针对本次研讨课的过程,教师进行总结。

最后,由学生根据研讨课的心得,总结成阅读报告和交流体会一起提交,作为评价学生课堂成绩的重要依据。在整个课程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多元化研讨教学组织的核心特点主要体现在有针对性地进行研讨、文献的选择、分组大小和研讨形式等四个方面。

(一)根据授课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研讨

并不是任何授课内容都适合研讨型授课,比如像图论、排队论等基础理论,其进行研讨的余地不大,而认知网络、协同通信以及通信网络最新研究等新技术的授课内容进行研讨的余地就比较大。教师需要根据授课内容选择是否进行研讨授课。

(二)点面结合的文献选择

由于课程教授内容既有基础理论,也有专业技术,还有前沿动态,因此内容深浅各不相同。比如专业技术的内容较深,因此适合就某一技术点进行研讨;而前沿动态涉及的面比较广,适合在更开放的面上进行讨论。

(三)灵活有针对性的阅读小组划分

根据阅读文献的不同,在研讨小组的划分上也要有针对性的调整。专业性较强、有一定难度或者较长的文献,应进行分小组阅读和交流,这样能减轻每个人的工作量;偏重介绍性,专业深度较弱的文献可以由个人进行阅读总结,并做大班讲课。

(四)小组讨论与大班讲课相结合的研讨形式

在进行课题研讨时,要根据小组的划分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由一个小组完成阅读的文章,要由整个小组进行交流讨论,最终形成一个总结报告;而由一个人完成阅读的介绍性文献可以直接进行大班讲课,然后由学员提问,进行集体研讨。无论是进行小组讨论还是进行大班讲课时,一定要指导学生清楚地讲明白下面四个问题:作者为什么写这篇论文?作者做了些什么?作者的结论是什么?学生自己得到的启示是什么?

篇7

原有的实践教学环境与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不能同步高等院校的实践教学环境不能完全满足业内技术人员的素质要求,行业与技术、技术与实际、理论与实践的脱节相当严重.通信技术的几次更新换代,现存的孤立的各个实验箱根本无法承担起通信类专业的实践教学任务.如果从运营商的角度来分析传输网络的人才需求,电信传输网是通信行业的命脉,随着业务的需求,通信网络宽带化的发展,传输网络在不断扩大,对建设和维护的人才需求增大,通信运营商(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需要大量的机线维护人员、放线员、线路的施工人员、机房巡检员(机务员)、设备维护工程师等诸多岗位,而在学校里仅仅接触孤立的几门课(通信原理、光纤通信、程控交换、移动通信等)的实验箱的学生远远满足不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通信类相关专业的高校应从中国网络的应用现状出发,为学生设计一个完整的现网运营模拟方案,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电信网络的现状,并通过完成各个实验的二次开发内容掌握主要知识点的应用方法,提高技术开发能力.缺乏具有实践创新意识和经验的教师要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首先必须有一定数量的具有实践创新意识和经验的教师.目前很多院系通信类专业的教师大部分是刚从学校毕业的硕士和博士,一出校门就走上讲堂,他们本身没有机会接触实际的通信网络设备,实践经验少,虽然理论讲的很好,动手能力不一定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验教学的质量.通信类学生实践类课程比例大,学生忙于应付实验报告目前通信类学生的培养计划中实践类课程所占的比例逐年提高,以我校2012年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为例,工科类专业的实践课程比例要求不低于35%.为达到这个比例要求,实验课程的安排实行统一的标准,即每门课程的实验部分安排为0.5学分18课时,以每个实验3学时计,共6个实验.学生大部分的课余和周末时间用来做实验,并且每次实验都要求有实验报告,学生疲于应付撰写实验报告.其实每门课程的实验内容可以根据课程需求灵活设置,应结合通信技术的发展与需求,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出发,构建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实验教学体系,才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最佳方案途径.

教师参与实验设备的研制或自制实验设备在确认购买厂家的设备之前,相关课程的教师可与厂家协商共同研制实验设备,把本课程的重点内容体现在实验箱的实验内容中.在一定的条件下,教师可以申请自主研发实验设备,使实验内容可以和课堂内容更好地吻合.同时由于自制的实验设备成本较低,同样的资金投入可以购买多套设备,以缓解实验设备不足的现状.另外由于教师和实验室技术人员参与实验设备的研制,也提高了他们的系统知识水平,调动了他们参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同时仪器出现问题后可以自行排除故障,不再依靠厂家的应付性维修,便于实验教学效果的改进和实验室的管理[2—3].建设通信网络实验平台通信网络实验平台是通信工程及相关专业的重要实验、实习基地,学生通过在实验平台上的动手操作,加深其对通信网络的基本原理的理解和掌握,使他们掌握的知识与社会应用同步.同时可以提高学生对通信网络规划、对通信网络实验的设计、对通信网络环境自我配置与调试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工程实践的思想意识,锻炼学生科研与工程实践的技能,培养学生在通信工程网络调试方面的动手能力.

以中兴网络通信(networkandcommunica-tion,NC)认证网络实训基地为例[4],其根据中国电信网络现网的运行状态,通过简化、汇集、典型性的研究,对各种NC实训室进行了最大程度的模拟现网运行,其基础通讯教育包括程控交换、光传输、数据网络等电信基础网络,高端技术教育包括GSM无线移动、TD-SCDMA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以以太网无源光网络(ethernetpassiveopticalnetwork,EPON)实训室为例,它是一种应用于接入网,局端设备(opticallineterminal,OLT)与多个用户端设备(opticalnetworkterminal,ONT)之间通过无源的光缆、光分/合路器等组成的光分配网络.从internet网络传送来的数据在送给终端用户时,途经的线路终端和光网络单元之间没有任何有源电子设备.该实训室利用现网运营中的设备,真实地模拟出设备调试及维护的各个场景.通过校企合作等多种渠道,提高教师工程实践能力作为迅速发展的通信技术,实践校企合作的现代办学模式十分必要.学校可以根据不同专业学科的实际情况,有计划地安排青年教师利用寒暑假到相关企业参观、实习,了解行业发展前沿.企业可以结合本行业的发展趋势,移植本公司的员工培训项目,由企业提供设备对教师进行培训,培养教师在实验设备上进行再开发的能力,保证教师的知识体系结构和行业最新的技术发展同步.另外可以充分利用学院系内现有人才资源,在充分尊重学科带头人、课题负责人和教师意愿的基础上,将相关教师编入相应学术团队,承担研究任务,开展学术活动.协调改进本科生培养方案,调整实验课程内容实验课程的安排应采取灵活的机制,根据课程内容调整实验项目的设置和实验时间的安排.将验证性实验内容整合,同时加大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项目的比例,创新性实验的实验报告可以采取论文形式,鼓励学生通过创新性实验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高校应以内涵建设为依据,依托通信行业的发展需求,使通信专业的学生掌握现代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和技术,并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这其中实践教学是落实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只有创办适合社会需求的办学模式,才能使学生就业状态良好,同时获得持续发展的机会.

篇8

【关键词】现代交换原理 教学改革 工程应用 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2-0079-02

现代交换原理是通信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随着我国3G网络的蓬勃发展,程控交换知识的应用也愈显重要。同时,随着数字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该课程涉及的知识也在不断地更新、增长。本文通过分析三本院校现代交换原理课程教学的现状,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提出了补充应用案例、完善配套实验课程、利用多媒体教学辅助系统等教学办法。实践证明,这些教改措施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三本院校现代交换原理课程的教学质量。

一 三本院校现代交换原理教学现状

1.教学资料不匹配

近年来,以三本学生为培养对象的高校已具有相当发展规模,但在使用教材上却多套用一本、二本院校的教材。不少教材理论性强,内容苍白,语言叙述方式长篇累牍,人为地加大了三本院校学生的学习难度,并且由于知识更新较慢,更缺少具体的、直观的实际应用范例,无法激起学生的兴趣。

2.教学方法生硬

现阶段大部分三本院校的交换原理课程仍采用以课本为主的理论讲解形式。许多教师只是简单地把一本、二本院校的教学大纲进行删减,就作为对三本院校学生的要求,没有体现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特点。“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尤其不适合学习基础和积极性都与重点院校相去甚远的三本学生。学生们普遍反映信令部分太枯燥,软件部分太抽象,核心网络太遥远,交换原理又太复杂……

而一度被热炒的“讨论式”教学方法,由于三本院校条件有限,多为大班授课,不便实施和管理;加之学生基础薄弱,往往冷场、跑题,效率不高、效果欠佳。撰写小论文的方式,也随着各种论文下载网站的建立,“方便”了一些自觉性较差的同学,使论文抄袭现象比考试作弊现象更为普遍。

3.实践环节欠缺

许多三本院校条件有限,实验课程较少,几乎没有参观和实习的机会,导致学生的理论知识建立在空中楼阁之上,学习效果自然不佳。而即使具有一定实验条件的学校,也存在着以验证实验为主的弊端,对实验内容的扩展不够。大部分同学按部就班地做完各个操作后,就完成了实验。不少后进生甚至直接拷贝别人的代码,就可得到正确的实验结果。缺乏对自主性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二 教学改革措施

针对上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选择合适的教学思路,改进原有的教学模式,配套丰富的教学实践环节,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教学改革的目的。

1.依靠任课老师的精心备课,补教材之不足

2.完善专业实验平台

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建立了通信实训平台,采用了具备国内先进水平,在国内乃至世界范围内业界市场中占有率极高的华为C&C08数字程控交换机。根据通信专业毕业学生常见的就业趋向,例如C&C08系列设备的开局、维护及系统版本升级等工作,在本实验课的具体教学过程中,与设备供应方紧密合作,引入工程案例,模拟开局现场数据配置,故障案例分析等实验,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将来走向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广泛开展补充讲座

除了邀请知名专家学者以外,我们建议应该多提供一些学生与就业的前辈以及师兄们的交流机会。多邀请各大小公司的基层工作人员,以及历届校友,开展广泛的座谈会、交流会。其讲座内容无需多么高深、前沿,只需谈谈他们自己真实的日常工作情况,让学生们依稀看到自己的未来,了解行业动态。不仅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们明确奋斗方向,还能够让学生深刻地理解到各门课程的重要性,真实感受到学以致用的方式。

4.拓展综合应用能力,联系其他相关课程

在传统授课方式中,各门课程的知识相对独立,加之三本院校学生自身的拓展能力较差,导致知识结构不连贯、不灵活的弊端。因而,加强交换原理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是教师的又一任务。例如:讲到交换机硬件部分,可联系单片机原理与应用一课,提出基于单片机的小型程控交换机控制系统;讲解音频信号的产生时,可联系EDA技术一课,用CPLD器件来产生各种信号音;双音多频信号一章,可联系DSP原理与应用,讨论基于DSP实现双音多频在远程控制中、家电控制系统中、信号检测中的应用等。只有加强课程间的融会贯通,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才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5.建立有效的考核方式

在学习效果的考核方式上,针对三本院校学生的自制力欠缺和不足的实际,应加大对学生的监督和管理力度,不能照搬重点大学的自由学习模式。加大必要的考勤、抽问、练习、小组成员相互督促等措施的密度。

对一些有一定难度的项目,不是简单的删减,或者放任学生课后自由选作。因为三本学生往往对不考核的内容,不加重视,甚至直接忽略。此时,可以对验收方式进行灵活的改革,例如要求所有的学生,都经历资料收集的过程,构思详细的思路,而具体实现部分则可以放在开放性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中去,让部分感兴趣的同学再继续深入。同时将学生合理分组,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通过及时的成果展示,来加强学生自信心的建立。

三 结束语

通过对三本院校现代交换原理课程教学改革的积极探索,我们提出了正视不足、对症下药、发扬优势、聚合资源、构架平台、精心谋划专业发展的教学模式。经过多年的实践积累,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不仅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也加强了学生的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糜正琨.交换技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江沸菠、董莉.程控交换教学中引入大型程控交换机的探讨[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8(5):24~25

[3]宋万杰、罗丰、吴顺军.CPLD技术及其应用[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9

篇9

结合三亚学院“地方性、应用型、国际化”的办学定位,按照“需、特、强”的遴选原则,增设了车辆工程专业、通信工程专业、海洋通信专业,调整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特色方向为“汽车变速器”特色方向。新增设的车辆工程专业和调整的“汽车变速器”特色方向与现在汽车行业的需求紧密相关,所培养的专业人才正是该行业所需的紧缺人才;调整后专业的工程化增强了,“应用型、实用性”的人才培养目标也更加明确,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新增设的通信工程专业海洋通信专业方向与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海南省的地域特色、本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密切相关,强化了专业的工程应用领域,更加突出了“应用型、实用性”的人才培养目标,同时加强学校与中国科学院深海研究所、海南省渔业厅等科研单位和政府部门的合作。

2.调整培养目标

以各专业人才通用培养目标为依据,以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指导,以满足行业需求人才为专业的服务对象,结合三亚学院的办学特色与人才培养定位,推进高素质、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培养具备精湛的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对工程的社会作用有广泛而深入的理解;能创造性地提出解决行业工程问题的新方法;具备使自己的梦想变成现实的创业精神和能力的高质量的应用型工程师后备人才。

3.调整培养模式

以“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为依据,采用四年制本科“2+2”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在四年的学习年限内,前两年注重公共基础课的学习和专业基础课理论与实践的学习,通过认知实习加强学生企业文化的熏陶;后两年注重专业课和专业选修课理论与实践的学习,通过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加强学生设计理念、工程素养的培养,并按相关行业的发展需求制定毕业设计的内容,让学生通过毕业设计熟悉相关行业的发展方向和动态,以此提高学生在企业的上岗能力。

4.加强实践教育

加强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着力构建“3+3”实验、实训教学模式,即构建3种类型的实践教学体系和3个层次的实验教学内容。3种类型的实践教学体系是指将实践教学分为专业认知实践、课程实践和创新实践三种类型;3个层次的实验教学内容是指将实验分为验证性实验、提高性实验和综合设计性实验三个层次。加强学校与吉利集团、沃尔沃集团等企业的深度合作,坚持工程能力和素质培养四年不断线,将工程项目教学法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

5.优化课程模块

基于“2+2”人才培养模式和“3+3”实验实训教学模式,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汽车变速器特色方向的课程模块设置表如右上所示“重基础”阶段:通过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等课程强化学生的数理基础和专业基础,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和创新方法的掌握;通过专业基础课程的实验教学,让学生走进实验室,了解基本仪器仪表的使用,培养基本的工程实验技能和创新思维能力;通过“面向专业、基于问题”的认知实习,在还没有掌握本专业知识的情况下,参与到具体实践中,让学生实实在在地融入企业,更早了解相关企业文化背景和工程背景,强化专业方向意识,为后续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工程能力的培养打好基础。“精方向、强工程”阶段:理论教学采取基于项目的教学模式和以问题为导向的探索式学习模式,强化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和探索未知领域的兴趣。实践教学分为校内教学和企业合作两种模式,校内教学以验证性实验、提高性实验和综合设计性实验为主,同时结合各种大学生竞赛,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企业合作以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为主要形式开展,专业实习阶段让学生在企业工程师的带领下见习企业产品设计、生产、测试的各个环节,了解产品开发的过程;毕业实习阶段让学生在企业工程师的带领下真正融入产品开发的整个过程中,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为产品设计、生产、测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提出解决的方案;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来源于企业,提出企业生产过程中遇到困难的解决方案并实现方案,培养学生从工程全局出发,提高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各种技术和现代工程工具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综合素质。

6.结束语

篇10

关键词:新型人才培养;现代交换技术;教学改革;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0

随着我校新型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的实施,针对信息通信工程合训学员的培养目标和定位,如何对主干课程《现代交换技术》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如何从创新指挥军官人才培养模式的角度,切实提高合训学员的工程素养,实现合训学员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全面提升,是摆在课程教学组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结合课程组多年来承担通信网与交换类课程教学任务的体会,对《现代交换技术》课程的建设思路和教学模式改革进行研究和探讨。

一、课程的定位与特点

"交换"是通信网的核心,"现代交换技术"是构建下一代网络和栅格化信息网的关键技术。本课程是我校传统优势学科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的经典必修课程,内涵丰富、应用广泛,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是构建学员通信专业背景的主干课程,在课程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本课程是揭示了通信网组网原理和信息传递控制过程的技术基础,融通信、电子、计算机和网络等相关知识于一体,概念抽象、逻辑性强,理论与实际结合紧密,系统性和实用性强。由于40学时的限制,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做到点面结合、重点突出,既要有充足的授课信息量,又要引导学员耐心细致地研读典型范例和主要技术细节。此外,还要积极拓展知识面的宽度和关联度,适当增加学科前沿内容,引导学员主动关注当前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情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多媒体、信息资源和网络平台等现代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效率和授课效果。

二、以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方法单调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以往的教学过于重视教员对教学活动的主导作用,经常采用偏重于叙述性为主的课堂讲授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在学习后的主动性、积极性。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感到概念空洞、原理抽象、算法复杂、难以理解、记忆和形成知识体系,甚至产生厌学心理,影响了教学效果。事实上,网络的强大功能和广泛应用已经使学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此教员的挑战在于如何改变以往"填鸭式"的教学方式,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进一步激发并正确引导学员的学习热情。

(二)课程内容陈旧,知识结构缺乏主线

近年来,通信网交换技术发生了深刻而复杂变化,新技术、新概念层出不穷,新系统、新体系不断涌现,面对技术发展带来的海量知识和军事教育转型的教学需求,以往教学内容的选取已显陈旧,重点也不突出,难以达到新型军事人才培养的要求。这种内容的陈旧不但体现在知识点上,更多的体现在知识体系的构建上。对具有一百多年历史的通信网交换技术,如果只对现有的各种交换技术进行罗列式陈述,不对通信网发展演进的规律进行揭示,不对各种交换技术之间的共性与个性进行总结分析,不对各种技术的产生背景、最佳应用场合,以及技术间的关联性进行阐述,则很难帮助学员从全程全网的角度对信息交换过程乃至通信网有一个完整而深刻的理解。

(三)课程衔接不畅,教学重点不突出

目前,我校信息与通信工程学历教育合训专业先后开设了《计算机网络》和《现代交换技术》课程。在以往的课程标准和教学中,没有很好地理顺这两门课程的衔接关系,虽然两门课程均有各自的侧重点,也都各成体系,但在课程内容设置上存在很多重叠部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现代交换技术》课程着重描述电路交换、分组交换、ATM交换、IP交换技术等网络交换技术,但在协议体系结构、广域网等章节和知识点与《计算机网络》课程有重叠。由于通信网发展的历史原因,传统电信网采用的交换技术和计算机网络采用的路由技术相互割裂。这种割裂现实也反映在课程教学上,先修课程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内容没有充分考虑后续课程的需要,而后续课程缺乏与先修课程相关知识的呼应和联系,这使得学员对相关概念的理解出现困难,无法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三、课程改革与实践探索

(一)课程改革的总体设计

在教学内容方面,课程根据交换技术的产生和发展历程,以军事和民用通信网为应用背景,以信令和协议为纽带,以信息传递控制过程为主线,揭示各类交换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同时,注重把握基本概念的理解和重要概念间的联系,以建立交换系统和交换式通信网的整体概念;通过典型的范例分析,加深理解交换与传输、交换与路由、交换与网络的关系;注重培养全程全网的思维意识和从组网角度组织运用通信系统的能力。通过对各类交换技术的理解和对比分析,使学员对通信网的认识由点、线、面的平面视图,进一步升华到分层的立体视图。同时,注重充实具有军事特色的教学内容,利用交换技术理论和方法分析和探讨军事通信网的控制和应用问题。

在教学方法手段方面,采用多媒体和板书相结合的形式,全方位、多角度地阐述教学内容,揭示和还原知识的产生过程。如利用多媒体动画、仿真实验系统,介绍交换和协议的工作原理,呼叫控制的工作过程,使其更为形象、直观,以提高学员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强化教员与学员的互动互学,深入开展问题引导式、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等多种教学方法,进一步强化"五个结合",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辅导答疑相结合、传统教学手段与信息化教学手段相结合、共性教学与个性教学相结合、正面教学与反面教学相结合。积极搭建实践训练平台,鼓励学员开展创新课题研究,增强自主学习兴趣;利用校园网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及时解答学员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了解学员的学习状态,建立不受时空限制的课外教学互动。

在课程考核评价方面建立综合考核评价体系,重视教学过程各环节,特别是讨论交流环节中的表现。课程的最终评价成绩包括闭卷考试成绩、小论文成绩、平时成绩三个部分。因此,教员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观察记录学生的表现,包括记录课堂听课情况、发言提问表现、作业完成情况、撰写报告论文、参加创新实践等方面的情况。

(二)教学模式的探索

1.激发学员学习兴趣,调动学员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员不再只为考试而死记硬背,而是带着浓厚的兴趣去学习时,自然就有了学习的动力和自主学习的主动性,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体会到第一次课是十分重要的,通过对本课程的简介引导学员将专业课程与岗位任职联系起来,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可以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例如,结合学员对通信和网络的初步认识和日常应用体会,以问题引导的方式提出"什么是交换?为什么要在通信网中要引入交换?交换技术在实际网络中有哪些应用和发展?"引起学员的强烈关注,然后结合交换技术的发展和在军事以及民用通信网的广泛应用,介绍交换的基本概念和交换技术的产生、发展历程,从而完成相关知识的讲授,同时使学员清楚地认识到所学内容的应用价值和课程的重要性,树立学好该课程的坚定信念,同时也激发了学员的学习兴趣。

2.把握课程内容,注重基础理论

教学内容是衡量人才培养质量高低的关键因素,正确把握教学内容是提高教学质量、保证教学效率的前提。正确把握课程的教学内容,必须紧跟通信网与交换技术的发展动态,了解学科技术发展前沿,处理好教材与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与课程标准之间的关系;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增减,把当前的新技术、新知识和交换领域的热点研究课题和研究方向及时充实到教学中;同时加强教学内容与工程实际、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的联系,使学员更好地掌握交换技术原理和知识主线。

现代交换技术包括电路交换、分组交换、ATM交换、IP交换等多种技术,虽然它们的原理和技术特点各不相同,看似各成体系、不易掌握,然而了解和掌握了它们各自的产生背景和基本原理、抓住其交换的本质所在,就容易理解和掌握这些内容。因此,教学中我们把重点放在交换技术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的理解上,然后通过对各种技术的对比分析,总结各种交换技术的特点,理解交换技术发展的技术推动力,了解交换技术的发展动态,突出重点,注重主、次,着力把课程标准要求的重点和难点内容讲清讲透。

3.丰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在教学实践中,教员围绕着技术背景、知识点及联系、知识拓展及应用等三个层面展开。简言之,首先引入技术产生的背景来启发新知,继而深化所学相关的知识点,最后了解在实际中的应用,并将应用中的问题和成果作为新知,并为下一环节的教学进行铺垫。显然,这个教学方法遵循了教育认知和实践探索的自然规律,且层层深入,循序渐进,适合学员对多种交换技术的学习。

对于每种交换技术的教学,首先采用"问题引导式"的导课方法,教员根据教学内容的背景和目标,站在学员的角度提出问题。问题主要来源于三方面,一是以旧带新引入,立足于已学知识,从课堂提问或知识回顾中发现新问题;二是从提供给学员的大量课外学习资料作为课堂内容的铺垫和延伸;三是从课堂教学未涵盖或粗略了解的内容中,提出新问题,成为学习的新目标。

在课程的讲授阶段,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比如,对于要求课前预习的教学内容部分,采用"问题引导式"法,以设问方式贯穿课堂始终。对于问题的提出教员应注意技巧,哪些问题由学生自愿回答,哪些问题点名回答,哪些问题集体回答,预先要做好精心设计,才能有效地检查学员的预习情况,使整个课堂气氛即紧张,又愉快,充满了互动性。学员在同教员的对话中学到了知识,运用了知识,并锻炼了自己。对于叙述性较强的理论教学内容,为避免平铺直叙,可采用先"问题引导",开门见山提出要讲解的几个问题,指出听课的思路,讲解过程中,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进行互动。

在拓展提高阶段,主要以"讨论式"教学方法为主,教员在总结了相关技术的特点及应用后,有意识地组织课堂讨论与交流,拓宽每一次课的知识面,通过适当的提问和提示,建立新旧知识之间联系,使学员在教员的引导下积极思考,使讨论朝有利于解决问题的方向发展,一步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不断诱导学员自已去发现规律、解决问题、升华认识。整个教学过程中,要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贯穿于始终,使学员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4.加强理论与实际结合,提高教学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将书本知识与实际通信网密切联系起来,引导学员从生活实际中感受交换技术发展对社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作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员运用课程理论知识来解释实际生活中出现的问题,例如,在讲述到电路交换接续过程时,交换机检测到用户摘机要向用户发送拨号音,此时学员对拨号音的理解并不深刻,接着提问"固定电话拨打不通,是否一定是电话机坏了,应该如何处理?",此时学员会积极思考,他们会关注到原来每次拨打电话是在收到拨号音后才能拨号,这时对拨号音的作用理解更深刻,对呼叫处理过程也更清楚。另一方面,教学中引导学员从生活实践中发现问题,启发他们对此问题做深入分析,从而引出新的教学内容,例如,提出案例,在打电话时有时会听到自己的声音,你有没有这种经历?它会影响你的通话过程吗?产生这个现象的原因是什么?通过分析此案例引出对模拟用户接口电路的介绍,打电话时听到自己的声音正是通信中的回波现象,而解决这个问题的措施是回波抵消器。这样学员不仅认识了模拟用户接口电路的功能,也知道如何运用交换理论去解释生活现象,学习热情也有了极大提高。《现代交换技术》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引导学员理论联系实际,从中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我们的培养目标。

四、结束语

在近3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依据《现代交换技术》课程改革的总体思路,重点对课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进行了探索,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具体做法主要是从激发学员兴趣、把握课程内容、丰富教学方法、加强理论与实际结合等几个方面进行改革,使教学过程从"知识传授"为主向"知识获取"为主转变,使教员角色从教学的"主演者"向激发学员探索创新的"主导者"转变。同时,创造有利于学员自主学习的氛围和条件,使学员学习从被动式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从单一课堂教学向课内、外多渠道教学转变,从而形成了一套适合军校学员特点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但我们坚信:只要坚持教育以人为本,通过教学双方的不懈努力,一定能够获得良好的教改成效,为实现科技强军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新型军事人才。

参考文献:

[1]邹逢兴等.《关于学历合训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的研究》.高等教育研究学报[J].长沙.2009

策略思维与细节的完美结合,有效帮您减少试错成本

策略思维与细节的完美结合,有效帮您减少试错成本

立即与安优联系,开启网站设计全新体验

立即与安优联系,开启网站设计全新体验

立即与安优联系
开启网站设计全新体验

立即与安优联系
开启网站设计全新体验

在线咨询

在线咨询

拨打电话

返回顶部

品质设计 用心服务

  • 12年+定制经验

  • 600+客户选择

  • 高效售后保障

7*24小时服务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