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网站制作公司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动态 - 安优观点 -

中国传统文化结课论文

发布时间:2024-09-05

来源: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中国传统文化结课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第1篇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初中学生;教育影响

中国拥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了无数中华儿女,更是初中学生思想教育取之不竭的重要资源。将中国传统文化与初中学生思想教育有效地结合起来,对提高初中学生综合素质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一、中国传统文化对初中学生思想教育的积极作用

有利于培养初中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爱国主义情感是一种对祖国充满热爱、忠诚的感情及愿意为祖国奉献一切的情感。初中学生将肩负着建设祖国的重要任务,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会成为鼓励初中学生将来参与祖国建设的强大动力,同时,也更有利于初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林则徐等历代爱国英雄身上体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中起着积极的影响作用。

有利于培养初中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许多初中生是在父母的宠爱下成长起来的,只知索取不知付出,动不动便对社会不满,怨老天不公,缺少社会责任感。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启迪人们将为国为民作为自己奋斗的目标,值得初中学生学习,不但要有强烈的爱国义情感,更要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体现出对祖国、对人民、对社会的一种责任。

有利于培养初中学生的道德情操。当前许多初中学生没有道德感,以自我为中心,缺少仁爱之心和感恩之心,骄傲自大、心胸狭隘,屡屡做出违背道德标准,甚至是触犯法律的事情。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文化素质低下,道德水平不够。中国传统文化几千年积累的文化底蕴对于道德情操的培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有利于培养初中学生的意志力和自强精神。由于特殊的成长背景,初中学生中的许多人缺少吃苦耐劳的毅力,独立自主性差,甚至出现了家长跟到学校照顾起居的可笑场面,培养初中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和自立能力是中国大学教育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见贤思齐,见不贤自省”的自律精神;“头悬梁、锥刺骨”、“梅花香自苦寒来”、“只要功夫深,铁柞磨成针”的刻苦钻研精神;“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志不强者不达”的自强精神,恰恰是中国初中学生身上缺少的品质。

有利于培养初中学生刻苦钻研、不断创新的精神。时代需要文明,时代呼唤创新,只有创新才能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与中国人民勤劳勇敢、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的精神分不开,万里长城、都江堰、圆明园、四大发明等都是值得我们骄傲的地方,初中学生如果能够将这些文明和精神继承,那么在世界未来的发展必将是不可阻挡的。

二、探索中国传统文化对初中学生思想教育的新途径

1.营造校园文化氛围

潜移默化的影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我们应该在学校营造一种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沐浴在文化的气息中,成长在文化的熏陶下。任何一门传统的文化艺术都是高雅的,不仅陶冶学生的情操,而且还会弥漫在校园的每个脚落里,因此,在校园里创设一种文化艺术的氛围与之相适应显得尤为重要。教学楼墙壁都是坚实冰冷的水泥砖墙,为使墙壁生动起来,我们可以对墙面进行创意,如将学生的书法、绘画作品进行装裱,把名人名言悬挂于墙上,让师生感到赏心悦目。

2.编写传统文化教育校本教材

校本教材是民族文化传承发展弘扬的基本载体,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重要环节,其宗旨要体现中华民族基本的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和价值,并结合地域的传统文化资源,突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在课程设置的过程中,可以向每位学生发放调查问卷,了解学生所需,可以开发书法课、楹联课、围棋课等校本课程。通过校本课程的研发,促进学生个性潜能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个性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拓宽学生知识面,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

3.开展各种实践活动

通过各种学生活动的开展进行传统文化学习氛围的营造,以此来提高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可以邀请国学名家到校园内开设传统文化系列讲座,鼓励学生建立相应的学习型社团,进行自主研究,并通过文艺表演、电影节、知识竞赛、写作比赛、演讲比赛、研讨会、读书节等各种活动开展中国传统文化的宣传教育活动。

第2篇

摘要:中国文化彰显中国特色,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是中国古典艺术文化的精髓,是中国现代艺术文化发展的基底。在中专美术教学中学习和运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不仅是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要途径,亦是实现中专美术特色化教学的重要保障。本文主要在基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与中专美术教学融合重要性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在中专美术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关键词:传统文化艺术;美术教学;融合;运用

发展以中国元素为核心的创新型美术教育是我国中专美术教育实现自身创新及转型发展的重要举措。我国有着五千年的文化史,优秀文化艺术灿若星辰,并随着我国历史的不断发展,其内涵得到不断的丰富。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与中专美术教育融合在一起,使其相互渗透,是发展中国元素创新型美术教育的必然选择。

一、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与中专美术教学融合的重要性分析

传承、发扬和与时俱进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建立及改革开放的背景下,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以及各种西方艺术文化思潮不断冲击着我国民众的价值观以及文化观,以中专生为代表的青年主体正处于人生成长的关键阶段,很容易受到各种西方思潮的影响,因此,在对其进行美术教育的过程中更需要加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与中专美术教育的融合,在与时俱进中传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基于此,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与中专美术教学的融合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实践意义,具体表现如下:

(一)对学生独特美术风格形成的促进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水墨画、木版画等不仅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亦是世界文化艺术的重要构成部分,占据着独特的地位。美术教学不仅是绘画理论、绘画技能的教学,更重要的是美术精神以及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教学,而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融合进中专美术教学中,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更好的解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艺术,领会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艺术魅力,更能引导其在美术基础理论和绘画技能知识学习过程中逐渐发现中国美、创造中国美,并深入体会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精髓,从而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独特的美术风格。

(二)对现代文化艺术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融合作用

中国现代文化艺术的发展既以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为基底,又吸收了其它因素,形成了具有现代化风格的文化艺术,而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则需要吸收现代文化艺术中的一些精华因素以保持与时俱进。

二、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在中专美术教学中的运用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在中专美术教学中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挖掘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精华,增添美术教学亮点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具有音乐、美术等多种形式,但无论是哪种艺术形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要载体,有着其独特的艺术精华。我国古人在艺术上一直追求的是一种天人合一的精神,反应在文化艺术中即为意境表现,如中国传统美术作品中的松意味着坚韧不拔、梅意味着品节高尚、荷意味着出淤泥而不染等。

(二)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发展美术教学中国元素

中国元素彰显中国特色,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文化艺术的深厚积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艺术既包含有古人的艺术精神追求,亦包含着许多与生活、风俗习惯等有关的文化艺术,如具有明显中国特色的中国结、剪纸等,都深刻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文化。因此,在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融入中专美术教学过程时,既要注重与美术本身相关的知识教学,亦要对其进行适当的延伸,将美术教学与实践就业紧密联系在一起,如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可以融合中国结欣赏及编织、剪纸以及插花等实践性艺术教学方式,即通过开展美术手工课,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艺术,深入理解民族文化内涵,以更好的将中国元素融入自身美术学习中。

(三)欣赏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作品,拓展美术教学空间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作品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集中表现。因此,在中专美术教学过程中运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时,要通过多媒体展示、艺术博物馆实地考察等形式引导学生欣赏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作品,如引导学生欣赏中国传统写意画中的神似而非形、工笔画中勾勒出的细腻线条、建筑艺术中的天然去雕刻等,以不断丰富美术教学的艺术表现形式,拓展美术教学空间,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帮助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好的从多层次、多领域以及多样化的艺术表现空间内丰富自身美术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可知,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作为中华民族精神以及民族文化的重要艺术载体,具有明显的民族审美特征,将其适当的运用在中专美术教学中,不仅可以有利于中国传统优秀文化艺术的传承和发扬,亦有利于帮助学生在美术作品创作过程中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为往后的美术创作及就业实践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第3篇

。近百年来,国人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是冰火两重天。上世纪两次大的文化运动——、,使中国传统文化遭到灭顶之灾,而尤其可悲的是使中国人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情操难以为继,使新一代的中国人出现了信仰危机、价值危机、道德危机,导致民族精神的衰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思想的解放,冷静的反思;随着中国国力的强盛,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的恢复,研究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成为当下思想文化界一道众所瞩目的风景线。由政府到学界,由国内到国外,国学热不断升温。如,在《百家讲坛》阎崇年讲清帝、刘心武讲红楼、易中天讲三国、王立群讲史记、于丹讲论语;《光明日报》专门开设了国学版,中文搜索引擎百度开设了“国学频道”,新浪网高调推出乾元国学博客圈,政府举办了“俄罗斯‘中国年’”、“德国‘中国年’”,在各个国家开设孔子学堂,等等。这一冷一热带给我们很多思索: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应该采取怎样的方式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并对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方式进行思考。

一、理性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科技,可能会亡国;一个民族如果丧失了自己的文化,就要亡种,而亡种比亡国更可怕。对中华民族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身份证和象征,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唯一标志。对于几千年来维系中华民族精华之源泉,深蕴着我们先民追之不舍、迄今十多亿中国人仍然哺之于中的丰富营养成分的中国传统文化,一棒子打死,妄自菲薄、数典忘祖,搞是不行的;但抱残守缺、照抄照搬、全盘吸收,大搞复古主义也违背历史发展的规律。冯友兰曾说:“中国人最关切的是中国文化和文明的继续和统一。”我们的智慧或可超然于文化之外,而我们的最终命运又必然统摄于文化之中。因此,理性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不贰选择。

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有识之士也在不断思索,1935年《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旗帜鲜明地提出中国应进行本位文化建设。指出对肇始于近代的民族文化危机,“我们不能任其自然推移,我们要求有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同时,“要使中国能在文化的领域中抬头,要使中国的政治、社会和思想都具有中国的特征,必须从事于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1958年《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建议以儒家文化为主,融会西方“民主、科学”,以达“返本开新”后的世界价值和济世功用。2004年《甲申文化宣言》的策略落脚点:侧重强调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平等、多元共生的见解及中华文化对世界未来的可能性贡献。“主张每个国家、民族都有权利和义务保存和发展自己的传统文化;都有权利自主选择接受、不完全接受或在某些具体领域完全不接受外来文化因素”,“不同族群的恒久信仰、行为方式和习俗,则理应受到尊重”,“主张文明对话,以减少偏见、减少敌意,消弭隔阂、消弭误解。我们反对排斥异质文明的狭隘民族主义,更反对以优劣论文明”。近代中国的三次文化宣言,通过以文化的名义直抒当下诉求,折射出近代以来中国文化策略指向演进的历史轨迹以及未来文化建设策略在价值取向和技术选择上的理性趋势。

二、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虽然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后期的封建社会里一定程度上起着阻碍历史进步的作用。但仍然有与现代化融合从而促进现代化成功实现的诸多营养成分存在,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东亚价值观”仍是亚洲各国发展的文化基础,而且还受着那些“文明过度”的西方学者的特别青睐——认为在中国这种以伦理主义为核心的传统文化中可以寻求到医治由“过度文明”带来的“文明病”的良方。

(一)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研究。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不管是对历史负责,还是对未来负责,都应保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尽管这个“文化酱缸”在一定时期内束缚了历史的发展,但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的特色,是中国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是五千年文化的积累,是中国文化保持长久生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整理,从中吸取精髓,使之发扬光大;摒弃糟粕,以史为鉴。

(二)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文化的“神”是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文化的“形”是文化的“神”的载体,要发挥传统文化新的生命活力,就应实现其“神”与其“形”的现代统一。因此,一方面要致力于传统文化固有的“形”保存、保护——经典文本、文物古迹、传统节庆、优良的民间习俗、民间谚语等文化遗产,使之继续发挥作为传统文化其“神”的载体的作用;另一方面又要总结传统文化中的“神”,对其进行现代价值再创造,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念和价值观念,及时反映和体现出改革开放进程中涌现出的一些新思维、新观念、新取向,使中国文化更具时代特征和时代引导能力,使有“形”的文化遗产具有现代生命力。

(三)重构中国

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腐朽、落后、愚昧成分已经难以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需要,必然会被文化自身的新陈代谢所抛弃。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改造要有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时代意识,弘扬中华民族的主体意识,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传统文化中“仁义礼智信”、“以和为贵”、“兼爱”、“尚贤”、“自强不息”等普适性文化元素要大胆地发扬光大,应该成为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方文化中包含的科学精神、民主思想、法制观念、人权理论等文明成果,要像学习一样,吸收、消化、使之中国化,成为中国文化中浑然天成的一部分,使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更加完善。

三、大力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保护中国传统文化,重构中国传统文化,最终目的就是要使中国传统文化深入民心,并且走出国门,成为中国先进文化的一部分,成为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最重要的两个途径是:学校教育和媒介传播。

(一)学校教育活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是个由来已久的话题,也是国家常抓不懈的一项工作。2006年9月国务院《国家“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传统经典、技艺的传承。在有条件的小学开设书法、绘画、传统工艺等课程,在中学语文课程中适当增加传统经典范文、诗词的比重,中小学各学科课程都要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

笔者认为,要系统地传播中国传统文化,还应该将其作为一门专门的课程独立于语文、历史等其他各科。这是向中国知识阶层传播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而知识阶层是发展文化的生力军,是普及文化的传播者。这门课程应重在介绍中国传统思想、传统价值观和道德观、传统风俗习惯、传统文学艺术等,让学生在这门课程中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而产生敬畏感;看到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中国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产生历史认同感和归属感;看到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发展的联系而产生自信心;吸收中国传统思想而提高道德修养,学习中国传统文学艺术而获得美的教育。

(二)利用现代传播媒介,向大众、向世界宣传中国传统文化。利用现代传播媒介宣传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普适性宣传,将传统文化融入文学艺术、影视戏剧中,渗透在网络、文化交流、旅游观光中,面向社会大众,重新唤起社会大众了解传统历史和文化的热情。通过这些媒介宣传,使中国传统文化民间化、大众化、全球化。

第4篇

论文摘要:中国古代文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具特色、极具代表性的部分,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日益显着。如何介绍这部分中国文化的精髓,本着什么样的指导思想教学,如何创新教学的手段是本文研究的目的。

中国古代文学史是依据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有关留学生汉语言专业需要而设置的课程。一般在留学生本科四年级讲授。“古代文学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留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如何介绍这部分中国文化的精髓,本着什么样的指导思想教学,如何创新教学的手段是本文研究的目的。

一、明确中国古代文学史与外国留学生汉语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体系

我国现行的外国留学生汉语言专业培养目标要求学生掌握汉语言技能课程、汉语言理论课程、中国人文知识课程、经济管理课程。汉语言技能课程包括综合汉语、汉语口语、汉语阅读、汉语听力、汉语写作、汉语翻译、商务汉语等;汉语言理论课程包括语言学概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汉字与文化、汉语语法精讲、现代修辞学引论等;中国人文知识课程包括中国概况、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文化概论、中国简史、跨文化交流导论等;经济管理课程包括进出口贸易实务、市场营销学、国际贸易等。通过讲授这些课程力求优化留学生的知识结构,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其中,中国古代文学课主要讲授中国古代文学知识,要求学生大致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概况,熟悉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样式、源流变化,以及有代表性的重要作家。要求学生了解、熟悉一定数量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并对古代作品的艺术表现特点有初步认识。在内容安排上以时代先后为序,将中国古代文学分为诗歌(词曲)、散文和小说三大类,突出重要作家作品的介绍,力求突出重点,让学生形象而具体地掌握中国古代文学的基本知识。这门课程能使外国留学生较多地了解中国优秀的文学遗产,提高对中国古代文学的阅读能力,属于提高留学生整体汉语水平的课程,为留学生进一步学习其他文化课程奠定基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在进行汉语教授的同时,传播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让留学生在学习汉语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切实提高学生素质,是对外汉语教学的根本目的。

二、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来表现中国古代文学

对外汉语教学中教授中国古代文学非常具有特殊性——外国留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知之甚少,或者根本就是一窍不通,想要把精深而悠久的中国古典文化向他们展现开来,得到共鸣,非常困难。所以,当代对外汉语教学应借助现代教育技术的理念,使用多媒体技术向外国学生教授中国古代文学,是切实的选择。

多媒体技术能拓展课堂,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和热情。因此,在进行教学活动的时候,应当尽可能地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来表现中国传统文化。教师应注意搜集和整理有关素材,向学生传播。比如周杰伦的《发如雪》、《台》,林俊杰的《江南》等意境古典、唱词含蓄优美的佳作、香港艺人黄沾创作的许多古韵词曲运用得炉火纯青的影视歌曲,教师还可以自己动手创作一些中国古代文学课件。

但是,推行教学手段的改革,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表现中国古代文学应注意适度原则。不能将多媒体的“白板”变成扩大的“黑板”,不能将古代文学课变成影视赏析课。多媒体技术手段只是教学的手段之一,不是教学的目的。一定不能俗用滥用、喧宾夺主。在影视作品的使用中,要注意改编的问题,教师要以文本为主体,处理好原着和改编的关系,切忌以改编代替原着,混淆视听。

三、在古代文学的教学中突出现代思想,体现当代意义

国内对外汉语教学界对古代文学课的定位多是服务于语言的研究,认为对外汉语教学的目标在于培养留学生的言语技能和言语交际技能,古代文学课是为学习语言而设置的课型,将古代文学课边缘化、弱势化和冷漠化。其实,留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非常感兴趣。国外中文系的课程设置中,中国古代文学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以汉城大学为例,29个课目中与古文相关的课目就有11个。

古代文学课是为了培养学生们讲授、阐释、鉴赏和分析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进而借助文学这一载体传播中华优秀民族文化的专业基础课,它是通过对语言艺术的审美鉴赏进而吸收和理解中国文化,在传授文化知识之外,通过文学作品的内容辐射出中华优良传统的精神内核,通过作家的人格魅力和作品的艺术感染力集德育、智育、美育等多重功能于一身,具有独特价值的课程。对留学生的古代文学教学正是出于这个目的。对教师来说,更重要的任务是如何突出现代思想,体现当代意义,将古代文学课程的讲授真正应用于当代留学生的生活。如何用当代意识去激活古代文学,将“死”的文本还原为活生生的生活,是古代文学教学所面临的问题,也是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首要问题。

四、切实处理好文学史与作品选的比重问题

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内容由文学发展史与作品选两大部分组成。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很好地衔接文学史与作品选的内容,如何具体分配它们在课堂教学中的时间比例,怎样更合理地采用与各自的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是教学的重中之重。不能只讲作品,不讲文学史,也不能只侧重文学史。目前此方面教材很少,笔者建议选择中国人民大学对外语言文化学院主持编写的“对外汉语教学· 中国文化系列”教材。该教材收录了从先秦至明清的文学作品二百多篇,涉及到散文、小说、诗歌、赋等多种体裁。每篇作品后面都有详尽的注释,以便于留学生理解。书中还对每个时代的文学发展情况进行了概述。该书适合中级以上汉语水平的外国留学生学习或自读,也是普通高校大学生学习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参考资料。

总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是一项非常复杂、具有很大难度的工作,它要求教师不仅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灵活的现代意识,同时还必须具备高度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必须熟练地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只有这样,才能将对外古代文学课传授好。

参考文献:

[1]涂文晖.论对外汉语高级阶段古代文学教学的特殊性[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4).

[2]杨冬梅,訾希坤.对外汉语专业古代文学课的教学研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

第5篇

【论文关键词】古代汉语教学 传统文化 传承

【论文摘 要】古代汉语教材中含有大量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有益营养,古代汉语教学活动和教学过程也存在大量的弘扬传统文化、培育民族精神的良好机会。作为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好这个优势,想方设法,为提高学生人文素质、提升学生人生境界尽到自己应尽的责任。

古代汉语作为高等学校汉语言文学、历史学、中文秘书学、教育学、哲学等许多文科专业都需开设的一门重要的社会科学课程,它在承担起培养学生古书阅读能力的同时,在弘扬传统文化方面也具有自己独特的优势,我们的教学自然应当充分发挥其学科优势,找到正确的途径和方法,肩负起育人的职责。

一、古代汉语教学的传统文化传承作用

(1)促进华夏文明生生不息。古代汉语在传承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具有非同寻常的社会作用,一方面在现代社会,从事古代文化典籍研究的人已日渐减少;另一方面古文化距离我们又比较遥远,古代文献资料又是用文言写成的,这种语言对现代人来说已日渐陌生,这更增加了文化传承的难度。古代汉语是学习、传承传统文化遗产的基础所在,要使文明延续,没有捷径可走,唯有掌握古代汉语文言这把开门的“钥匙”,才能让我们领略无限风光,在阅读、思考、传承和创新中继承文明,使源远流长的华夏文化生生不息、代代相传。(2)构建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家园。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的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下来的文化。传统文化是针对文化的传承而言的,它强调的是文化的本源和沿着这个本源传承下来的全部遗产,是迄今为至中华民族经过筛选、淘汰,不断丰富又不断增长的人文精神的总和。百家争鸣是中国思想史上伟大的高峰,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因此传承文化时,对那些缔造过我们民族精神,价值趋向的核心思想必须继承下来,它是我们精神的家园。(3)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学生作为一名合格社会公民,主要应解决做“人”的问题。古代汉语教学,要在着眼字、词、句教学的同时,更注重领会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人文情怀,在堂堂“君子之文”中,重德修能,体味中华文化的精神魂魄。时展到今天,多元文明渗透到许多领域,传统文化正在经受着不同程度的冲击。为了更好地保护文化遗产,保护文明的成果,我们寄希望于有识之士的倡导,寄希望于普通民众的热爱,更寄希望于对古代汉语教学的更上层楼,因为它在继承传统文化方面,有着其他专业无可比拟的优势。(4)发挥传承文化的载体作用。古代汉语课要发挥文化载体的作用,担负起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职责,以传承传统文化为己任,因为这关系到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繁衍。学习古代汉语,有助于掌握古代优秀文化遗产,提高全民族的道德修养,坚定民族自信心,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民族的凝聚力。倾注了无数先哲心血的这笔财富是由文言文这种语言形式写成的,要了解这些文化,必须具备阅读经典作品的能力。(5)发挥文化在传承过程中的鉴别作用。中国是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中国传统文化深邃厚重。漫长的岁月里,祖先为我们留下了璀璨夺目的文化典籍,这些遗产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哲学、历史、文学、艺术、天文、地理、医药、卫生、服饰、礼仪、典章制度等诸多领域,它们都是我们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宝,而这一切都是以古汉语文言的形式保存下来的。因此,我们要学习、继承和研究它,要去粗取精,为今天服务,就必须扫除语言文字障碍。这就必须熟悉古汉语的语词、语言、语法构造,以做到游刃有余。

二、古代汉语教学实现传统文化传承功能的措施

通过古代汉语教学来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具体措施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念,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传统的古汉语教学中,教师将这门课仅仅视作学习其他课程打通语法、扫除文字障碍的工具。新时期的教学改革首先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有意识地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正确引导。要求学生多记诵名诗名文,从而加大对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的力度。还可以适时地结合传统节日,渗透传统文化观念。其次,选取好的教学内容。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智仁勇三者是中国重要的精神遗产,过去它被认为‘天下之达德’,今天依然不失为个人完满发展之重要指标。”实际上中国传统文化中仁、智、勇以及真、善、美和谐统一的崇高道德标准就存在于我们的古汉语教学内容中,这就要求我们根据教学需要进行选择。再次,改革教学方法。古代汉语教师不能一成不变地沿袭传统的教学方法,而应及时地运用新的教学手段,多样化的教学活动,精心组织古汉语教学,注重弘扬民族精神。比如,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采用文化解读的教学模式、生动活泼的图片等再现古文字、历史、诗词画面,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准确地理解古代文化知识的积极意义,从而受到美的熏陶。

参 考 文 献

[1]张雪辉.重视传统文化传承的理念与语文教学转向[J].基础教育参考.2006(8)

[2]韩振.传统文化是古汉语教学的重心——张世超教授访谈录[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7(4)

第6篇

一、文化与认知的互动——传统文化融

入高中政治课程的心理学依据传统文化对认知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影响力是由文化的二重性决定的。一方面,文化意味着“人化”,它是有意识的人类在现实的生命活动——实践中产生,并不断历史的继承和沉淀下来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正是在现实的实践活动中,人将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于外在客体,从而赋予客体属人的意义和内涵,创造了绚丽多彩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正是在历史的沉积中,多彩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不断得到深化和内化,从而成为标识一个地区或者一个国家的文明符号,即传统文化。另一方面,文化意味着“化人”。虽然人创造了文化,但文化也塑造了人,作为现实个体的人总是需要处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和历史背景下,在这个意义上,人是前一个历史阶段的产物和结果,传统文化构成了人生成与发展的前提,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类的思维方式、行为规范和观点态度,也就是说历史文化构成了当下人认知的“逻辑的格”(列宁语)。

文化与认知的互动关系意味着,教育不能脱离传统文化的脉络而成为孤立的独白和僵硬的灌输,理论的活力在于为人们所理解和内化,而一种理论只有注入了历史文化的血液,才能具有鲜活的生命力,才能融入个体的精神世界。纵观中国近现代史,的《矛盾论》和《实践论》之所以在思想史和中国革命史上产生了如此大影响,正是因为他实现了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双向互动:一方面,以理论为出发点,赋予中国传统文化以新的内涵和活力,另一方面,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为视角,给予以中国特色,创造性地发展了,促进了在中国的广泛传播。高中政治课程的对象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在塑造和形成中的青年学生,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知识的记忆和把握,更应当是理论的理解和内化,只有如此才能为中国梦的伟大实现培养既具有专业素质,又具有良好道德的新世纪人才。过去的中学政治课程往往以灌输而非引导,记忆而非内化的方式展开,进而沦为了学生为应付考试而不得不掌握的枯燥知识。这种方式的教育不仅效果微弱,甚至会使学生产生厌烦和抵触情绪,从而产生负效应。造成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不良现状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施教者忽视了文化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的相关规律,脱离文化传统和文化语境阐述知识,让本该唤醒学生道德意识的学问变成了知识的独白,让本应内化的理论变成了工具理性的运用。

二、契合与启迪——传统文化融入高中

政治课程的现实可能性一方面,儒家教育思想与当代教育理念内在契合。儒家教育思想对传统中国文人的精神世界有着深厚的影响。在教学方法上,孔子主张“因材施教”。个体在认识结构和性格特征上不尽相同,标准化的课堂教学虽然满足了大多数人都能受到教育的要求,但也忽视了个体及其个性的差异性和特殊性。孔子在教学中往往针对不同学生的相同问题给予不同方式和不同内容的回答,这些回答表面上看似随意,甚至相互矛盾,但实际上却是孔子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做出的有针对性的教育。在教学原则上,孔子主张启发式教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在此,孔子主张教学应当是带着问题意识的教学,课堂不应当是教师的独白,而应当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的主动思考。在教学目的上,孔子主张立人,培养学生“至于道”的品格。唐儒韩愈的名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深刻表明了儒家的对教育目的的看法,教师最重要的目的是传道,但这里的“道”不仅仅是学问之道,更是做人之道,人生之道……当代教育主张素质教育和尊重教育,认为教育应当以人为本,应当让学生实现“知情意行”的有效统一。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教育哲学思想无疑与当代教育的这些理念有着深刻的一致性,给予巨大的启发。

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为高中政治课程提供了丰富的具有启发性资源。中国传统思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很多内容与中学政治课程有着密切联系。在政治思想方面,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为政以德的主张体现了民主理论的萌芽;“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正名思想和法家的法制思想则对于思考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具有巨大的启发意义。在经济思想方面,荀子对如何实现“富上而足下”,“上下俱富”这一理想探讨,体现了积累与消费的辩证关系;儒家与其他学派关于利义之辩的讨论则为思考法治经济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在哲学思想方面,佛教哲学关于“有”、“无”、“空”三个概念之间关系的阐述为理解辩证法和对立统一具有深刻意义;儒家的“格物致知”理论则能更具体和生动的理解实践及其与认识的关系。可见,中国传统思想与中学政治课程中所涉及的内容不是割裂的。不同时代和地域的人类在发展中,总会面临相似的问题,而先贤的思考往往包含了智慧的火花,能为理解和解决当下问题提供有益的启发和借鉴,在授课过程中也可以应当结合中国传统思想的相关内容,在历史的阐发和对比中,展现理论的丰富性和生动性。

三、超越与创新——传统文化融入高中

政治课程的方式和路径第一,超越两极对立的思维方式,辩证看待传统文化。当前对传统文化存在着两种极端的看法,一种观点全盘肯定,另一种观点全盘否定,而两种看法都是恩格斯所说的两极对立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体现。全盘肯定者主张回到过去,否认当代文化的价值,忽视了文化和思想应当是随着社会的变化而有所发展的;全盘否定者则总是为传统贴上种种标签,从而简单粗暴地排斥传统,例如:在对传统哲学思想上,大家往往习惯性地贴上“唯心”和“唯物”的标签,并毫无思考的认为唯心就是不好的,唯物就是好的,对此列宁曾提醒大家“聪明的唯心主义比愚昧的唯物主义更接近聪明的唯物主义”,在此列宁正确地指出,对待传统思想和文化时,应当保持客观的立场,应当深入其具体内容本身而不是对其内容简单的定性,只有以辩证的观点分析,以历史的视角理解,才能防止两极对立的错误观念。

第二,创新教学体制,建立多学科协助与联合机制。当前中学教学中,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主要通过语文课本中的文言文和历史课程中的中国古代史部分,而政治课程涉及传统文化的内容较少。这种情况教学状况容易将传统文化的各个部分割裂开来,在强调学科综合的当下,也不利于各学科的融合与汇通,对此学校和教师应当建立多学科协助与联合机制,通过文言文学习,掌握阅读历史与传统的基本技能,增强历史感;通过历史学习增强对相关文言文历史背景的了解,为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学生的学习与思考提供丰富的文史资源和理论问题;通过高中政治教育的学习,加深对历史事件和文本思想的分析和把握,为进一步学习历史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念。只有各学科的相互联合,才能充分发挥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作用,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和素质。第三,充分利用传统文化的优秀资源,超越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教育的时间、形式和内容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高中政治课程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更应该走入学生的生活,通过各种方式,以多重面向展开。与知识的直接传授相比,教师的人格感召力,学校环境的感染,集体环境的熏陶和文化生活的浸润更能起到潜移默化的效果。为此,教师应当充分利用“第二课堂”,举办读书会,以优美的古典文学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播放历史纪录片,将书本上干枯的历史事实和知识以生动、鲜活的方式展现出来;布置政治小论文,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思考与探寻,激发理论思维,开拓理论视野。高中政治课程的教育教学目标是要学生将所学理论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在多元的施教方式中,让学生愉悦且自愿接受传统文化的熏染,更有助于学生将理论上的“知”转化为实践上的“行”。

第7篇

关键词:价值教育;艺术;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4-0142-02

“价值教育”作为完整的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关注点不在于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而在于“学生价值观念和价值态度的形成、价值理性的提升、价值信念的建立,以及基于正确价值原则的生活方式的形成。”[1]艺术类大学生作为社会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践行着高校的价值教育。随着市场经济地快速发展,由生活方式、消费习惯的变革引发的价值信仰危机、文化自觉缺失等现象在艺术类大学生身上体现地尤为突出。如何为艺术类大学生消除价值失范现象、化解各种价值冲突,成为高校价值教育的重要工作。

一、艺术类大学生价值失范的表现与成因

1.表现。基于当下艺术类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与价值行为的表现,可以将价值失范的观测点分解为主体定位、审美取向、信念抉择、价值评价几个方面。在主体定位方面,“个人本位”现象突出。他们重视创新性和独立性,不愿墨守陈规、随波逐流,更甚者为强调自我,达到“为艺术而艺术”,刻意突出前卫、怪诞的风格,模糊了艺术性和伪个性的边界。他们很少考虑个人在社会中的价值认同,竞争意识过于强烈,淡漠周围的人和事;在审美取向方面,追求时尚,缺乏对生活的深入了解。对价值取向常常表现出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以自我认可为中心,忽视大众的审美情绪,对生活的体验呈现出较强的感官性;在信念抉择方面,功利意识和过分务实使他们更注重投入和产出的回报,而忽略了艺术创作本身。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名利追逐间的争相攀比和排挤现象层出不穷。在价值评价方面,经济全球化带来文化多元化,不同文化间的碰撞冲击着艺术类大学生的价值评价标准。不同的生活背景和本能的物质冲动情怀对事物的认知往往会呈现出偏颇狭隘,缺乏理性思考,忽视社会主流价值标准。

2.成因。在艺术类大学生的价值失范的众多因素中,社会因素和学校因素影响力最强,后果最严重。因此,本论文在这里主要对其二者进行阐述。社会变革导致了艺术类大学生价值冲突的发生。首先,经济的强化使“金钱越来越成为所有价值的绝对充分的表现形式和等价物,且超越客观事物的多样性达到一个完全抽象的高度。”[2]追求“个人本位”的价值观与主导市场经济遵循的契约伦理精神高度契合,这成为艺术类大学生不断追索自我价值高于集体价值的外部动因。其次,新媒体技术地不断革新给社会生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人人可以畅所欲言,求新求变。艺术类大学生的敏感度高,洞察力强,善于利用感官思维而常将理性抛之脑后,过于依赖网络世界的丰富性和节奏性。同时,现实的社会生活是以一整套规章制度和法律法规塑型的,但艺术类大学生坚守的物性追求则更大程度上显现出自私、无度,这两种截然相反的价值冲突在当下有了愈演愈烈之势。当下,高等教育已由精英化转向平民化,在历经了扩招后,大学生的数量和质量成反比趋势,就业形势不容乐观。艺术类专业的开办在2000年后也不再是专业院校的一枝独秀,综合类院校、理工类院校、师范类院校纷纷加盟,且涉及到的办学批次也包罗了提前批次、一本、二本、三本和大专。录取办法通常是在文化课高考成绩合格后按专业分数排名录取,录取后的教育还呈现出重专业、轻文化,重技能、轻人文的局面。外界对艺术类大学生的评价也不再赋予精英光环,因为许多艺术类大学生崇尚物质变现,乐于将自己的创作和学习直接与经济挂钩,从艺即商已经成为提前缓解就业压力,重塑自我的试金石。目前,整个社会都处在转型期,各种文化思想的相互碰撞使学生的价值观面临着巨大的考验,如何能正确地提升学生的抗风险能力和社会认知能力亟待于强化高校的价值教育。

二、艺术类大学生价值教育的策略

针对当下艺术类大学生的各种价值失范和价值冲突,我们不应只在口头上强调价值教育的结果,而应该在价值教育的思路和内容上加以创新。曾经,科技的腾飞使科学文化和专业文化的发展迅速超过影响国人数千年的人文文化。以人文文化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便逐渐只能在思想上供奉,很少在行动中践行。其实,随着时间的推移,传统的人文文化已经被证明了回归的必要性。因此,在文化回归中实现文化自觉,以传统文化为突破口实现高校的价值教育合情合理。

1.明确价值教育目标。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性强调自我人生价值的实现,但这种实现绝不是从个人本位出发,强调自我个体,而是要重视现世人生,即关注个体生存和社会生存并重。因此,艺术类大学生的价值教育目标应该订立在内在的道德修养和外在的社会实践双丰收的基础之上。只有这样,这个群体的德、才、情、言、智才会真正得到发展。

2.调试艺术类大学生主体的价值文化冲突。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体现了其强大的融合力和同化力,万事以“和”为贵,做人以“仁”为先。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1954年在《动机和人格》中提出了人的需要层次理论:由低到高依次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对于艺术类大学生而言,他们在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几个方面呈现出的价值冲突恰恰需要以传统的“仁和”来调试。

3.突破传统教育方法。传统的教育方法,诸如加强艺术类专业“两课”的学习,增强人文素养的培育,开展相关的心理咨询和宣传活动等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暂时缓解艺术类大学生主体的价值文化冲突。但从长期来看,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活跃,感官性极强,对事物的评价标准往往遵从个性心理,因此流于形式的说理教育和填鸭式教育必须排除。传统儒家思想主张的因材施教在几千年的中国式教育中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若能针对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作出更为感性的情绪性的教育则会事半功倍。例如:在伦理道德教育中,教师给学生传授民族文化、社会道义、人生目标时可采用情景式教学;在语言教育中,教师引导学生品鉴经典、传承语言时可借助新兴媒体和音视频资料;在心理学教育中,教师疏导学生情绪,净化心灵时先换位思考、同声相求。此外还有,在评价大学生行为结果前先询问倾听;在课程教学中平等相待;在艺术创作中身先示范等。

4.承担价值教育的教师应做到悦目、悦耳、悦心。要想培养出悦目、悦耳、悦心的艺术类人才,教师就必须首先做到悦目、悦耳、悦心,即让学生爱关注、喜听声、求心动。中国传统文化认为艺术的美体现的是人的美,而人的美不止于表面而在于内里。“三悦”的目标并不在于强调教师的外表是否漂亮、声音是否动听、语言是否吸引人心,而在于体现仁义礼志信。因此,艺术类大学生的价值教育是一种求“三悦”的软性教育,要让他们的内心切实地感受到真、善、美,才能真正实现价值教育。此外,实现“三悦”也必须结合当下时代、社会和艺术类大学生自身的条件,做到有针对性、有效能性的德行、心智、技能、审美等方面的价值性培养,这些都与纯思想教育和伦理教化有着本质的区别。

在中国,艺术是人的艺术,人的美。所有的艺术教育都要践行传统文化中的知行合一与和谐统一。在当今文化回归的大语境中,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教育亟待优化和深入。在未来,如何与时俱进地不断构建中国特色的价值教育基本理论仍是高校努力的工作。

参考文献:

[1]石中英.价值教育的时代使命[J].中国民族教育,2009,(1):18.

[2]晏辉.当代生活世界的价值哲学批判[J].江海学刊,2004,(1):8.

第8篇

首先,中华传统文化以伦理观念为主,关注各种社会要素的协调发展,在政治方面强调“以德摄政”、“家国一体”,在伦理观念方面要求人们惩恶扬善、敬畏自然、善待他人,这些也是大学生应当坚持的重要观念。其次,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具有双重性,人们应该选择性地继承。长久以来,儒家文化对我国的政治思想、民众思维与行为方式、文化艺术的影响颇深,其中的一些封建思想与当今的社会发展相背离,需要我们辩证地学习和应用。

二、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一)减轻多元文化给大学生思想造成的负面影响

全球一体化为中国带来了更加先进的科技,也带来了多元且复杂的文化。大学是传授知识、传播思想的重要阵地,也是外来文化和观念影响最深的地方;特别是艺术类大学生,他们因为在学习过程中经历着东西方艺术思想和观念的碰撞融合,所以不得不面对更加复杂且多元的道德、思想及价值取向。事实上,一些艺术类大学生因为受到东西方文化的综合影响,难以对事物做出正确的判断;若他们片面地接受了外来观念和价值取向,则无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大学阶段是思想道德建设和政治觉悟培养的关键时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入传统文化不仅能树立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认同感,还能有效抵御外来错误观念和文化的侵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提高政治觉悟。

(二)提高艺术类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

新时期大学生的培养目标是文化、思想道德及身体三方面素质的协调发展。哲学思想与人文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因此,在艺术类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引入传统文化能够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思想观念形成全方位的影响;通过教师鼓励艺术类大学生学习和感受传统文化,能够丰富他们的知识内容、完善知识结构、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最终实现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和综合素质的共同提高。

(三)引导大学生的高尚行为

中华传统文化中包含有许多行为准则,其中多为高尚道德情操的体现。目前,大学中出现了许多缺失诚信与道德、甚至违法的行为,如考试作弊、代考替考、抄袭论文,不尊重师长,逃课现象严重,师生、生生关系紧张等等。清华投毒案、药家鑫案、复旦投毒案时刻提醒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在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的推广,引导大学生树立传统美德,践行高尚的行为准则。

(四)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无法吸引学生积极参与,一些学生甚至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排斥的心理,引入传统文化不失为解决这一问题的良策。中华传统文化的渗透力强,一般以历史典故的形式表达思想观念,生动形象的故事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传统文化教育不同于灌输式思想政治教育,它更加注重知识理解和思想交流,使思想政治教育不再乏味,有利于艺术类大学生的自愿参与。另外,中华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多样,例如,戏曲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艺术类大学生在观赏戏曲的过程中不仅受到艺术熏陶,还接受了思想政治教育。在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入传统文化不仅增强了学生的主动性,而且加强了教育的生动性。

三、中华传统文化在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策略

(一)将传统文化列入教学大纲

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和思想,思想政治教育是学生学习和研究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增强艺术类大学生的知识储备和思想建设、提高综合素质。因此,教育部门应当为艺术类大学生创造学习传统文化的条件,并在教学大纲中体现相关内容,使学生与教师从根本上重视传统文化教育。高校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习古代艺术、文学、道德等有益思想,可以采取必修课和选修课结合的教育方式,在必修课中掌握《诗经》《论语》等重点内容,开设古代戏曲、绘画等选修课引导学生全面了解传统文化。此外,教育主管部门应该设立相关的教师考核机制,使教师从内心重视传统文化的教育。

(二)有机结合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

艺术类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师应该不断创新和完善授课方式与内容,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手段辅助教学。根据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和兴趣特点,教师可以采取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将优秀的传统文化与提高学生思想境界和政治觉悟的教学活动结合起来,不仅解决了学生的思想困惑,而且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

(三)校园文化中融入传统文化

良好的校园文化对艺术类大学生的发展作用不可忽视,能够对学生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时刻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相对于其他文化,学生对校园文化的认可度更高,内心更易受其影响。因此,艺术类院校可以将蕴含丰富哲理的传统语句立为校训,重视校园内古建筑的文化宣传,在学院网站中增加传统文化板块,从而将传统文化最大限度地融入到艺术类大学生的校园生活中。

(四)开展传统文化的校园宣传活动

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活动是强化艺术类大学生理解和认同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高校可以在校园内举办以中华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文艺表演、实践活动、学术讨论,不仅能丰富校园活动的内容,还能加强传统文化对学生思想的渗透,使学生在实践中了解传统文化。

四、结语

第9篇

论文摘要:中国行政文化对数千年中国行政体制的形成、发展、成熟、选官制度的日趋完善产生了深远影响。传统的行政文化中一些消极因素对行政管理现代化转型有很大阻滞作用,但是我们也应看到传统行政文化中的积极因素,探究积极因素并合理的利用,将帮助我们构建现代化转型的合理路径,全面系统地推进行政管理现代化。

一、中国传统行政文化的概念

行政文化是行政系统的软组织,是行政管理的灵魂,是行政管理中最深沉而又最现实的问题。任何一个行政组织的结构、运转程序、决策过程,以及行政人员的行为、作风态度、价值观等都直接或间接地受行政文化的影响。

中国传统行政文化指的是在过去产生,经历了中国社会历史的演化过程,至今仍在中国行政活动中产生影响的行政文化。①有学者把中国传统行政文化主体内容归结为传统行政思想文化和传统行政制度文化两方面。前者主要包括:德政礼治思想、无为而治思想、以法治国思想、为政用人思想、行政决策思想;后者主要涵盖:机构设置制度、官吏管理制度、财政管理制度、行政监察制度等方面。②

二、我国传统行政文化的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根植于中国的历史发展之中,形成了一套独特的中国特点的文化。虽然历经数千年,行政文化发生了诸多变化,但是纵观历史,不难发现在变化中具有共性。

(一)君主权威、中央集权

君主具有绝对权威是政治至上的表现和产物。在中国传统行政文化中,主张行政管理要以君主为轴心,要以君命行政,这个是行政管理的首要原则。

(二)朴素民本主义和官本位并存

传统德治思想以朴素民本主义为主旨。几千年的封建历史,民本思想一直为圣君贤推崇。民本的逻辑起点是“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民本的逻辑终点是维护家天下的政权。传统的民本主义思想与君主权威思想并不是对立的,而是互补的,民本事在君主权威的前提下的中民,中民的目的在于维护君主的专制统治和绝对权威。尽管传统民本主义为苦难中的百姓带来了一些希望,却无法给予民众真正的幸福;反之,在民本思想掩盖下的官本位却盛行于各个朝代而经久不衰,给民众造成深重的负担。

(三)等级森严与求和并存

中国传统行政组织中,在等级严明的同时,和谐理念的充分运用又为严明的等级制度抹上了剂,增强了其韧性和稳固性。等级社会具有多样性和流动性的特征,允许社会成员在等级间流动且等级结构自身也随时进行调整,尤其是在秦汉以后,以士人集团为主的选官制度推行,入仕的士人从被统治者变成了统治者,成为封建君主专制的维护者。在行政系统内部,礼仪制度固化为一套模式它无形中规定着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举止,使行政人员自觉遵从封建统治的要求。③同时,当等级的威严使等级关系疏离以至紧张时,统治者又会运用“乐”来达到维护等级秩序的目的。“乐”更加注重和的功能,礼乐并用,使社会既有秩序又有和谐,这就是中国古代的等级和谐。

三、中国传统行政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对现代化转型的推动作用

传统行政文化蕴藏了民族文化的精华部分,其中某些要素符合公共行政的内在规定性,能够为现代化行政管理提供公共行政精神文化资源。同时传统行政文化作为一种传承千年的文化精神权威,有其得以传承的社会心理基础,在一定条件下传统行政文化中的民主性精华可以成为服务行政理念的现实生长点。  (一)发扬政府公共精神

传统行政文化的某些民主思想与政府公共性具有相通之处,对政府公共性培养有促进作用。比如“入世主张”,传统行政文化倡导行政人员的一种积极入世的精神,主张有志之士应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并以天下兴亡为己任,这一入世精神与今天行政人员增进民众福利的价值追求具有相似性。传统文化中的行政价值观追求的目标,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激励个人的奋斗,以其才能和业绩去取得成功,而且以民族和国家的利益为号召将个人与社会凝聚起来。这种行政价值观从微观上看,可以增强行政人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个人价值的实现;从宏观上看,有利于行政系统的运行协调一致,以达成统一完备的行政目标。再如“仁政思想”,仁政思想在今天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政府应该以民众利益为最终价值追求,而且应该惠及在社会竞争中的最不利者,这有利于政府的公共理念的生成,也就是协调公平和效率的问题,使政府从管制型政府的追求效率的阴影中走出来,逐步建立服务型政府,达到行政现代化转型。

(二)强调以德自律,以德治国

传统行政文化主张德治,重视官员道德修养以保障民众利益不受侵犯,同时倡导爱民恤民,行仁政以利民这一思想,对于处在转型期,旧的体制已经陈旧落后,新的体制尚未完全建立的我国社会具有巨大价值。市场经济的发展可以增加行政人员的主体意识,效率意识和效益意识,但市场在培养行政人员的思想道德情操方面显得乏力无助。而现代新型政府建设尤其要注重行政人员的道德培育,以保证为民众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服务和公共物品。公共管理者的工作还要接受一种深层次的道德取向的指导,公平地照顾公民的需要,只有这样,政府才能真正服务于民众利益。道德作为中国传统行政中的自我约束机制之一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直被奉为行政官员的修养格言。世界各国的行政管理实践也充分证明,即使最现代的行政管理、最完善的行政制度也是离不开行政道德的自律。

(三)推行科举、重视治吏

在行政执政环节上中国传统行政文化是重视治吏的,尊贤任能,严考课、明赏罚,强化监察,褒廉惩贪,这些措施都是围绕治吏展开,因为人治政治客观上缺乏长时间恒定有效的制度规范。行政举措是否能够贯彻执行,行政目标是否能实现几乎是依赖治吏的好坏。④在人才选拔制度上,中国传统发达的科考制度是传统行政文化的重要内容。中国每个朝代都设有严格的科举考试和选拔制度,用人强调不拘门第、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考试与晋升制度,并将道德考察列于先行条件,力求公正地选拔出德才兼备的人才。这种用人机制不仅在传统社会发挥了巨大的积极作用,也为我国现代公务员制度的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借鉴。

(四)运用求和思想,促进和谐政府建设

传统行政文化中的某些思想有利于推动改革时期行政关系的协调。传统行政文化中“和为贵”的思想、“”的思想从“中庸”思想产生和发展,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虽然其出发点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秩序,但是在今天,对于正确处理政府内部各种关系乃至政府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原则,仍然有着现实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唐检云.中国传统行政文化发展简论[J].行政与法,2004,12,35

[2]肖素芳,梅星.浅析中国传统行政文化对现代行政管理的影响[J].消费导刊,2008,10.

[3]彭国甫,盛明科.行政文化创新:行政体制创新的核心[J].湘潭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3,3

第10篇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 德育教育 高职英语

课 题:本文为2015-xd-018《高职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德育实践》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逐步接轨,中国人民对外合作交流程度也在不断加深,英语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沟通工具。英语学习者也必须在交流中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知识。然而现今大部分学习英语的学生不知道如何准确地用英语表达中国传统文化。学生们在谈到一些西方节日和风土人情的时候滔滔不绝,但当被问及中国的传统文化时,中国学生却不知道如何用英语表达,如果学了外语就丢了母语,那外语学习又有什么意义呢?

一、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德育教育的必要性

高职院校是为社会培养专业型人才的地方,培养出来的人才素质如何、品性如何、能为社会做出怎样的贡献――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工作重点所在。“有才无德”的高职院校毕业生是不会受到企业重用,也不能为社会创造财富的。因此,高职院校必须把德育工作渗透到各项工作和各科教学之中,紧紧围绕着“树人”这个核心展开。

对于高职教师而言,无论从事什么学科,德育教育必须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将学科知识和德育教育合为一体。德育教育在各个学龄段都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对于接受职业教育的高职学生来说,德育教育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职教育迅速发展的必然结果

1998年以来,高校开始扩招,职业教育也越来越受到重视。2000年以后,职业院校的学生就业率开始逐年上升,高职院校培养一批又一批专业型和技术型人才,承担着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建设使命。这是国家重视职业教育,大力推进职业教育的必然结果。在这种氛围下,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也就势在必行。

技能再专业、水平再高端,没有正确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也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也不是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在高职院校强化德育工作的根本目的和意义所在。

2.高职院校生源特点的客观要求

高职院校的学生生源构成复杂,在年龄、知识结构、认知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由于种种原因,高职院校中存在一部分整体素质偏低的“后进生”。他们的心理和思想都很复杂,行为会经常出现偏颇。比如自制力差,不遵守学校的制度,也不愿意接受老师的管制。如果受到批评就很容易产生自卑、沮丧、暴怒的情绪。部分学生还存在放纵、焦虑、人际关系不和谐等问题,如果不能对这些问题加以引导、排解,不仅会对学习专业课带来障碍,还会影响学生的毕业、就业,甚至是一生的发展。所以,在高职院校中大力推行德育教育的开展是必然的,更是非常必要的。

二、在英语课堂上渗透德育教育的必要性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英语这门重要的交际语言显得日趋重要。在高职教学中,英语作为所有学生的一门必修课,既是学院提升层次和培养现代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标志,又是教师们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良好平台。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说过:“教育唯一的工作和全部工作可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因此,高职英语教师应灵活使用教材,努力挖掘英语教材中丰富的德育资源,以知识为载体,在实际教学中渗透优良的思想品质、高尚的爱国主义和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等方面的教育,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使思想得到正确的引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成为有道德的实用性高技能人才。

三、“信、礼、孝”三德在英语教学中的渗透

1.诚为本、信立身

诚信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是具有引导、激励和凝聚作用的社会力量。一个人无信不立,一个企业无信不长,一个国家无信不治。然而由于受到基础文化、家庭经济条件以及客观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测评、考核、实践、论文答辩、简历制作等诸多方面存在弄虚作假的不遵守诚信道德标准要求的情况。而这些方面恰恰是对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缺失造成的,欧美等许多发达国家对此也非常重视。

在英语中,诚信多被译为“honesty”和“integrity”。“honesty”是指一个人诚实的品质。“integrity”是一系列道德标准的集合,包括不说谎、诚实和公正。诚信在西方国家已不再是一个简单的道德概念,它已经坚实地融入了人们的生活、工作以及人生态度等每一个方面。守诚信、重承诺不是简单的教育,而是身体力行的原则。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外企会对中国员工用同一种理由解释迟到感到无语,对中国式善意的谎言感到不解。对于这样的德育教育的差距,可以在讲解课文时对学生加以灌输和引导,根据课文内容的设置多举一些实例,让学生能更贴切地感受诚信对生活和工作以及人生带来的好处。

2.有“礼”走遍天下

中华民族历来被誉为“礼仪之邦”,讲文明、知礼仪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也是每一位中国人从小就开始接受的重要德育教育。然而,近几年却频频出现因国人不讲规矩、不懂礼貌而引发的问题和矛盾,比如不遵守秩序、不讲卫生、损害公物等。甚至某些中国人遭到了被驱逐出境的窘迫待遇。由此可见,在高校的学科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在英语课堂上进行传统礼仪教育,更具有现实意义。通过对比中西方在礼仪中的差异,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中国礼教的博大精深,也能对西方文明下演化发展的礼数有所了解,为以后在生活或工作中接触外国友人时,能正确地沟通和宣扬我们优秀的传统礼仪文化。高职学生可以用英文表达我们传承千年的文明礼仪,对于重塑我国礼仪之邦的形象有着极大的现实意义。

3.中西贯通,以孝当先

中国文化对“孝道”是极为看重的,儒家孝理论奠定了中国传统孝文化的基础,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的伦理原则和治世之道。对比中国孝道文化的悠久,西方则相对薄弱,主要是从古希腊、犹太和古罗马文明的融合中发展而来。除《圣经》外,西方对孝理论的系统描述很少,这与我国反差很大。所以,在赡养父母、处理子女关系等方面,中西文化中的孝道就体现出了巨大的差异。中国人普遍注重亲情和孝道,但拘泥于血缘关系,西方人则受到基督教思想的影响,不拘泥于家庭、血缘,但又很注重和强调个性发展和自我差异。可以说,二者各有千秋。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二者不断地影响对方并丰富各自的孝文化。

如此,英语作为将二者融会贯通在一起的桥梁,其重要性显而易见。所以,高职院校的英语课堂上进行孝道的德育教育需要且应该大力提倡。

四、小结

第11篇

关键词 中小学 武术教学内容 技击 武德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eletion of Wushu Teaching and the Improvement

Direction in Middle and Primary School

XU Shijie

(Fuzhou Shidai Middle School Research Group of Sports, Fouzhou, Fujian 350007)

Abstract By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and logical analysis ,this paper clarifies the essence of Wushu --boxing ,which is a unique feature. Now in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Wushu teaching content excessively highlight ornamental value but ignored the essence of Wushu and Wushu moral education, which will not only affect the understanding of Wushu in the world, but Wushu will also not bear the heavy responsibility of national culture transmission. While the main improvement direction on this issue: back to the basis of wushu: practise Wushu and develop Wushu morality,attach importance to both of them, on the basis of Wushu essence and Wushu morality tutorial education.establish reasonable connection system in three stages among primary,middle and senior school.

Key words middle and primary school; Wushu teaching content; boxing; Wushu morality

1 中小学武术教学内容的缺失

1.1 武术本质的丢失——技击性

武术是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以功法、套路和搏斗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技击性乃武术的本质所在,如果要促进武术的发展,则必须以武术的本质为中心,充分发挥武术的各种价值。从1961年以来,我国中小学武术教学内容逐步由单调走向多样化,变得越加丰富,而且还开始配备音乐,这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一定的程度上,促进了武术在中小学的发展。但到目前为止,中小学的武术教学内容主要是以基本动作和竞技套路为主,从而形成了由小学到高中长达12年的竞技武术的学习体系,使得学生会在长时间的竞技武术的学习过程中,逐步淡化了对武术本质的认识,加上武术被纳进为学校相关活动的表演项目,虽使得武术在获得更加快速发展的同时,武术的本质属性——技击性将逐步从学生的大脑中淡化直至消亡。

1.2 观赏价值的过度凸显

观赏既是武术的功能,亦是武术的价值。伴随着一系列国家政策的颁布与实施,推动着武术在中小学的开展。如2004年国家颁布了《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促进了武术在中小学的普及和发展。随着学校娱乐活动的不断丰富,武术已逐渐成为中小学校在大小节日活动以及各种庆祝活动中必不可少的表演项目。这使得武术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学生、家长、学校的喜爱,这一现象看似促进武术的发展,却只是表演价值得到了追捧与发展。久之,则会使学校教授武术的目的以及学生学习武术的目的发生偏差, 导致学生对武术本质功能产生错误认识,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武术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1.3 武术文化内涵的缺失

武术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劳动过程中创造的一种民族传统体育。其在发展过程中,深受中国传统自然观、哲学、医药学、兵法学、伦理学,以及审美学、宗教观念等的影响,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属于东方人运动文化的表现形式。尚武崇德是中华武术文化的重要内涵。武德是指对习武者行为规范要求的总和,用来协调习武者与他人、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德”与“艺”的统一。主要表现为“仁”、“义”、“礼”、“信”、“勇”等方面。武术教学内容应该包括两个部分:一是武术技术动作;二是武德,在中小学武术教学内容中,很少有将武德作为武术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部分。学生学习武术后,连武德是什么都不知道,更别说武德所包括的“仁”、“义”、“礼”、“信”、“勇”等方面的真正含义。也正由于教学内容中武德的缺失,造成了学会了武术却不懂得其文化内涵。如:抱拳礼,看似简单的动作却意义非凡,武术课缺失这一内容,将会失去它的特色。相比国外的跆拳道、空手道、泰拳等格斗技术,无一例外地将其礼仪文化贯穿于其中,既能促进文化的传播,又能提升其竞争力。小学、初中、高中三个阶段,总共十二年时间,武德的教育不能忽视,其被重视或被忽视,会直接影响到武术(下转第190页)(上接第151页)在中小学的传播以及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2 中小学武术教学内容的改进方向

2.1 培养学生技击意识,回归武术的本质

中国武术经历了武术军事战争而成为技击经验的凝聚,在几千年的历史中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熏染和渗透,它负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武术进入中小学是为了促进武术的传播与发展,以及优秀文化的传承。这种脱离武术本质的教学内容,将会让学生对武术产生错误的认识,导致武术的传承与发展出现偏误。所以,武术的教学内容应回归本质,以基本功、基本动作、基本套路为基础,走上一种技击和套路结合的发展方向,逐步培养学生的技击意识,提升技击性在武术教学中的地位。

2.2 练武习德,德武并重

武德,作为武术的理论文化思想,在长期的历史积淀、传承和改造过程中已经同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模式、行为标准、道德情操、审美情趣、处世态度和风俗习惯融为一体,成为中华民族伦理道德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武德一直伴随着武术的发展,一直伴随在习武之人身边,可以说是人们习武的一种指导思想。古语有云:“文以评心,武以观德”、“未曾习武先习德”,这都无不说明了武德在武术习练中的重要性。学生在中小学的学习时间长达十二年,而武术课程贯穿了中小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只有真正的将武德融于武术课堂中,才能让学生吸取到武术中的武德思想,领悟武术内涵的道德力量,以提升武术动作的习练,培养出真正懂武术、爱武术的年轻一代。

2.3 建立科学合理的衔接体系

中小学武术课程的开设,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小学、初中及高中,不同阶段学生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都会不同,然后针对每个阶段的身心特点,开设适合的教学内容。而如何将这三个阶段科学合理的衔接起来,是非常重要的。衔接是指将后一事物与前一事物互相连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武术教学内容的开设,应该将三个阶段的教学内容科学合理的衔接在一起,将教学内容由武术的基本功、基本动作到基本套路、简单对抗再到套路为辅、对抗为主的内容转换。才能形成科学、系统的中小学武术教学内容体系,从而使学生在学习时,逐步把握武术的本质,提升学习的兴趣以及学习的效果。

3 小结

武术是中国宝贵传统文化的之一。武术进入中小学以来,就把武术教育作为武术文化传播的一种手段,让其成为向儿童、青少年传播中国优秀文化的一种渠道。因此,大家应该珍惜,并把握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认真的探讨和完善武术教学。“一种文化的兴衰,往往依赖于拥有这种文化的人数”。武术教学内容不应过度的凸显武术的表演观赏价值,而忽略了武术的本质的功能和价值——技击性。应注重练武习德,武德并重,加强武德教育以及建立科学合理的衔接体系。不仅吸引更多的学生和引导年轻一带的身心成长,更有利于武术回归本质,促进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马明.中国武术哲理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08(9).

[2] 康戈武.从文化好奇到文化战略[J].体育文化导刊,2004(6).

[3] 蔡仲林,之华.武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4] 彭福栋.试析武术文化的特性[J].武汉体育大学学报,2007(5).

[5] 张朋朋.冷看武术学校体育化[J].体育与科学,2008(4).

[6] 马文国,邱丕相.文化的流失:传统武术的痛楚[J].西安体育学报,2006(3).

第12篇

包装设计开题报告范文 一、课题的来源、目的、意义(包括应用前景)、国内外现状及水平

1、中国传统建筑中的设计元素和观念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劳动人民用自己的血汗和智慧创造了辉煌的中国建筑文明。中国的古建筑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体系最完整的建筑体系,从单体建筑到院落组合、城市规划、园林布置等在世界建筑史中都处于领先地位,中国建筑独一无二地体现了的天人合一的建筑思想。

中国传统建筑在图形、文字、色彩、造型结构的几个特点:

图形。在中国传统建筑中一般以以动物的面目形象出现,具有虫、鱼、鸟、兽等动物的特征,由目纹、鼻纹、眉纹、耳纹、口纹、角纹几个部分组成。面目结构较鲜明,也正是利用这些特征,将人们引到了一个神秘的艺术世界;

文字。我国的汉字历史悠久,字体造型富有变化。在中国传统建筑中运用到的文字一般以繁体字体为主;

色彩。中国传统建筑中运用最多的为红色和黄色,五行包括金、木、水、火、土,其中土占中央方位,因为华夏民族世代生息在黄土高原上,所以对黄色就产生了一种崇仰和依恋的感情,而红色则寓意着美满、吉祥和富贵;

造型结构。体现在大门、大窗、大进深、大屋檐,给人以舒展的感觉。大屋檐下形成的半封闭的空间,既遮阳避雨,起庇护作用,又视野开阔,直通大自然;

通过以上的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介绍,例如故宫--故宫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目前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古代皇宫建筑群。它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段非常丰富,通过图形、文字、色彩、造型结构等许多元素的完美结合,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造型美。把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表现的淋漓尽致,形成完美的天人合一的建筑思想,同时将这些传统建筑特点运用到泥人张世博会纪念品的平面海报中,充分突出其中国元素。

2、在泥人张包装设计中体现出中国传统建筑的独特魅力

传统包装主要是指人类的传统文化包装而言。而传统文化是人类在过去的漫长历史时期中,在生产、生活等各方面所逐渐积累起来的文明成果,也是已有的人类智慧的结晶,是后人不断继承与发展前人知识及技能的基础。各个地区或国家有不同的传统文化,例如(泥人张的泥人工艺品,泥人张的彩塑,把传统的捏泥人装饰以色彩、道具、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同时突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通过泥人张的泥人工艺品的介绍,充分体现了传统包装就是传统文化包装。

如何把传统建筑中的设计元素融入到泥人张世博会纪念品传统包装结构中去,把包装盒作为一个宏伟的殿堂来进行设计把传统的建筑元素充分融入到泥人张世博会纪念品传统包装中去(殿堂形象壮丽,格局严谨,给人强烈的精神感染。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巩固人间秩序,与西方和伊斯兰建筑以宗教建筑为主不同,中国建筑成就最高的就是殿堂。同时它是中国传统建筑元素大气、生气、富力、重山林风水等表现最为突出的建筑。)将殿堂中的传统元素运用到包装盒的六面体中去,做成代表中国特色的包装盒。

3、泥人张世博会纪念品包装设计中图形、文字、色彩的表现

包装设计中图形、文字、色彩等要素是传递商品信息,提升企业品牌形象的主要内容。

在图形上运用了中国传统装饰纹样(回纹),它在中国的传统建筑中运用的蛮多,(例如--楼、阁、亭中在横梁和其他部位都有很广泛的运用),我国传统装饰纹样中蕴涵的吉祥观念反映了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历史的积淀使中国的传统文化让人不由地有种神秘感,通过感知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传统吉祥图案,使我们更加了解不同时代人的审美情趣和对美好事物的表达方式。把传统建筑的装饰纹样(回纹)运用到包装盒中,突出了中国传统的元素,最终达到将泥人张世博会纪念品包装推向一个更高的层次。

字体是传递商品信息,提升企业品牌形象的主要内容。字体和图形一样同属视觉符号,是视觉传达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承担着信息传递视觉化作用,是视觉传达中进行沟通的主要媒介物。

在传统建筑上运用字体突出庄重等特点(例如宫殿匾额--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折),在设计中,运用繁体字体对泥人张的标志进行设计,突出包装的特征,并将产品信息更好的传递给消费者。

在包装的色彩上采用红色为主体色调,红色象征着热量、活力、意志力、火焰、力量、愤怒和血液的循环。例如我们古代宫殿基本上运用红色为主色调,我运用红色一要表现包装盒上的大气,宏伟,还有就是要表现出中国人们对上海世博会的热情和活力。

4、随着纪念品在商业中的应用逐渐成为一种设计热潮后,本人结合自己的毕业设计(泥人张世博会纪念品包装系列设计)从中研究现代包装设计中的独特魅力

(二)目的和意义:

以泥人张世博会纪念品包装设计为研究对象,将其内容和形式充分结合起来,并将包装盒作为宏伟宫殿进行设计将信息最简洁、明确、清晰地传递给观众,引起他们的兴趣,努力使他们信服传递的内容,并在审美的过程中欣然接受宣传的内容,诱导他们采取最终的行动。

(三)传统元素在国内外现状:

中国传统设计元素是东方文化的一处独特景观和宝贵财富,它题材广泛、内涵丰富、形式多样、历史悠久,是其他艺术形式难以替代的,在世界艺术之林中,它那独特的东方文化魅力正熠熠生辉。

传统文化在现代广告中的应用

广告创意从商品世界深入到传统文化深厚的土壤中,既为广告灌注积极的文化内涵,又构建了新的价值取向,实施合理的广告策略,这是十分重要的。

广告创意来源于生活,来源于文化。文化同时也会提升广告创意的内涵,为广告产品带来文化附加值。而一个民族的文化因其独特性必然会给广告创意带来独特的个性,从而提升创意的吸引力与认可度。在当今的消费时代,广告产品如何取得竞争力,关键在于其传达的文化价值,塑造的品牌形象是否具有个性,是否区别于同类且被消费者认可的特点,是否能满足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因而,独具特色的、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可以增加广告创意的力,为广告主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以某系列的地产报纸广告为例,用传统建筑形式作为广告的切入点;结合了中国传统艺术作品中对国画艺术高度,在设计领域创新运用,突出了东方意识形态和完美家居生活品质理念。设计者通过对水墨、书法等中华艺术精粹的准确把握,形成自己那种带有很强东方文化的表现风格,完美地把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糅和到现代设计观念里面。

中国传统元素运用如此广泛,如何让外国人喜欢中国的传统元素

日本当代的平面设计中,对传统元素的深入研究和利用可以说早于我们,但日本设计师主要是从传统元素的形式美的角度去寻找可用的平面设计元素。我们可以见到大量的以传统元素为形,用中国传统元素的表现方式加入现代平面构成理念的作品。从中我们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魅力和传统元素对世界平面设计领域独特的影响力。当代中国设计师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试图从不同的视角去表现以传统元素为代表的中国平面艺术,利用中国传统建筑元素作为平面设计元素来表现观念。相对于外国设计师来说,中国设计师似乎更愿意从传统元素所蕴藏的中国文化的深层意义中去探寻一些设计元素和灵感,去表现纯正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

总之,无论是对传统的继承还是对外国文化的借鉴,都要重视做好创造性转换工作,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继承传统不是食古不化;讲设计的民族特色、中国气派,决不是要将中国符号生搬硬套到现代设计作品中。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方法或工程技术方案和准备采取的措施

(一)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中国传统建筑元素在包装设计中重要的应用,也是包装设计诸要素中最重要的一项。从信息化、视觉化、艺术化的视角来审视包装设计,可以领略到它是一种巨大的生命力和感染力的设计元素,它有其它设计元素和设计方式所不可替代的设计效应。结合本人的毕业创作,进一步分析如何使标志应用于包装设计中,希望人们对这些信息正确接收、把握,并在让顾客采取行动的同时使他们得到美的感受。

1、大量搜集相关资料,了解中国传统建筑元素的起源、发展及特征。追溯中国传统建筑的表现及特点,收集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建筑特点进行比较。再从构图、表现形式、色彩上面进行具体的设计分析。

2、了解包装的发展和内涵,及传统包装设计的现状,特别是传统元素造型包装。收集大量传统包装设计的素材,特别是分析中国传统建筑元素在泥人张世博会纪念品包装中的应用。

3、进行设计创新,在毕业创作中体现中国建筑元素在泥人世博会纪念品包装设计中的具体运用。

(1)创作目的

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旅游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旅游中肯定会买些和旅游有关的纪念品,同时上海世博会是面向世界的活动,会有很多的国际游客,于是我的泥人包装设计就是要突出中国文化和韵味来吸引国际游客。

(2)创作观念

这次的包装设计大胆的运用中国传统建筑元素(世博会中国馆)为元素,以最直观的方式展示中国的文化与韵味和中国的特色。

(3)创作思路

本人的包装盒设计除了本身形式达到与众不同外,其最主要的就是包装盒的盒盖在设计上巧妙的层次的原理,突出其盒盖整体性,同时运用平面构成原理,让其整体上达到立体构成的效果。通过中国传统建筑元素(世博会中国馆)与包装盒的组合,使整个包装充满了中国传统文化气息。

(二)研究方法或工程技术方案:

1、文献收集法:收集中国传统建筑元素与传统包装相结合的案例;

2、实际考察法:对于奥运会及纪念品包装设计,对其中的包装上的中国传统元素应用进行一个详细地研究;

3、临摹研析法:运用手绘或者电脑操作临摹绘制标志与传统包装盒相结合的案例;

4、再创作设计法:结合所临摹的案例进行毕业设计的作品稿绘制包括手绘效果图及毕业设计一系列成品的制作。

(三)准备采取的措施:

1、在研究中加强书籍理论知识的学习,以利于自己更好的进行选题的毕业设计;

2、多上网搜集优秀的包装设计图片,并从中吸取营养,运用到自己的毕业设计选题中;

3、多与老师同学进行沟通交流,听取大家好的建议,完善自己的设计。

三、现有基础和具备的条件

(一)现有基础:

1、理论基础:本人已经修完大学三年半学业,基本掌握了平面设计相关的理论知识及实践能力;熟练掌握Photoshop、Coreldraw、CAD、3DsMAX、Flash、Dreaweaver、Office等常用软件;

2、设备基础:配有电脑及出图设备等;

3、资料基础:拥有包装设计的一些资料和相关书籍,互联网上丰富的网络资源能给自己提供思维上的借鉴以及设计上的参考;

4、由老师多次带出去考察。

(二)具备条件:

1、已具备上述的基础条件;

2、曾在课程作业中独立完成整套包装设计;

3、多与老师同学进行沟通交流,听取大家好的建议,完善自己的设计。

(三)参考书籍:参考文献

[1]陈路、杨秀娟《中国传统元素整合图库》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年

[2]刘宝岳《中国包装标准汇编》中国标准出版社2006年

四、总的工作任务,进度安排以及预期结果

(一)总的工作任务:

认真阅读、理解任务书所给的条件,在老师的指导下、规定时间内做好设计方案,做出泥人张世博会纪念品包装与品牌推广设计图,进一步系统的巩固所学知识,并有效的综合运用到泥人张世博会纪念品包装与品牌推广中。

1、泥人张世博会纪念品包装与品牌推广的毕业设计作品的设计与制作;

2、写出泥人张世博会纪念品包装与品牌推广的毕业设计说明;

3、泥人张世博会纪念品包装与品牌推广的毕业设计展板与ppt电子演示文稿;

4、泥人张世博会纪念品包装与品牌推广的毕业设计说明:3000字以上的设计理念;

(二)进度安排:

2009年11月16日:毕业设计任务书下达;

2009年11月17日-2009年12月15日:毕业设计(bylw.yjbys.com/)初期,查找资料搜集信息;

2009年12月1日-2009年2月28日:毕业设计初步设想及草案(2个以上草案及文字论述)毕业设计初期辅导和检查;

2010年3月1日-2010年3月30日:毕业设计方案确定以及深化。绘制平面效果图,进行颜色搭配和成套系列安排等。毕业设计中期辅导检查;

2010年4月1日-2010年5月19日:毕业设计调整以及修改。绘制平面效果图,版面制作和检查;

2010年5月20日-2010年5月29日:毕业设计整理和毕业设计后期辅导检查,打印,出图;

2010年5月30日:毕业答辩及毕业设计展览准备;

2010年6月1日-2010年6月10日:毕业设计展览。

(三)预期结果:

1、包装盒设计,包括手提袋以及外盒等设计;

2、宣传册2本及书签;

3、平面广告;

4、泥人张世博会纪念品包装系列设计说明,3000字左右。

[知识拓展]

开题报告范文

开题报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题名称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就是本课题有没有人研究,研究达到什么水平,存在什么不足以及正在向什么方向发展等。开题报告写这些内容一方面可以论证本课题研究的地位和价值,另一方面也说明课题研究人员对本课题研究是否有较好的把握。我们进行任何科学研究,必须对该问题的研究现状有清醒的了解,这在第一部分已经谈到。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我们现在进行的课题基本上都是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这就要求我们的研究必须有一些基本的理论依据来保证研究的科学性。比如:我们要进行活动课实验研究,我们就必须以课程理论、学习心理理论、教育心理学理论为研究试验的理论依据。我们进行教学模式创新实验,就必须以教学理论、教育实验理论等为理论依据。

(五)课题主要研究内容、方法

(六)研究工作的步骤

(七)课题参加人员的组成和专长。主要看参加人员的整体素质与水平,尤其是课题负责人的水平怎么样。如果参加人员和负责人既没有理论又没有实践经验,这个课题就无法很好地完成,也就无法批准立项。

(八)现有基础。主要是人员基础和物质基础。很多课题对人员和设备方面要求是比较高的,如果基本的研究条件都没有,这个课题同样不能立项。

(九)经费估算。就是课题在哪些方面要用钱,用多少钱,怎么管理等。

如何撰写教育科研课题的开题报告

一、开题报告开题报告就是课题方向确定之后,课题负责人或课题组主研人员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撰写的报请上级批准的选题、研究计划。它主要说明这个课题应该进行研究,自己有条件进行研究,准备如何开展研究等问题,是对课题的再论证和再设计。

二、开题报告的作用。进一步明确研究思路,完善实施方案,明晰研究技术线路,再次论证研究课题重要一步。

三、开题报告论证的主要内容

1、审定课题名称。一是看名称表述是否准确、规范。准确就是课题的名称要把课题研究的问题是什么,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交待清楚。规范就是所用的词语、句型要规范、科学,似是而非的词不能用,口号式、论式的句型不要用。二要看名称是否简洁,不能太长,能不要的字就尽量不要,如:应用信息技术构建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实践研究、网络环境下高中英语听读教学对学生文化素养提高和学习策略形成之影响、借助信息技术,变革学习方式、有效应用信息技术,促进师生幸福成长。

2、寻找研究依据。政策依据、理论依据、实践依据,充分、贴切、准确,不要贴标签,拉大旗,喊口号。

3、分析研究背景现实背景、历史背景要清楚,符合实际。

4、查清研究现状单位的研究现状及问题点评;国内的研究现状;国外的研究现状。用书检和网检的方法。

5、论证研究价值理论价值;实践价值;应用价值;科学价值;改革价值。

6、阐述研究意义有现实意义;有历史意义;有实践意义;有方法论意义。

7、界定核心概念。就是对关键词、关联词的概念、意义、本质、联系进行阐述。

8、完善研究设计。确定研究程序;提出研究假设;确定研究目标;提出研究措施;落实研究内容;提供研究方法;划分研究阶段;落实研究人员;预测研究成果效应;建立研究组织;规划研究管理;分析规划研究的保障。

四、开题论证的方法以综合评价为主:一是课题单位的自我论证评价;二是同行的论证评价;三是科研管理部门的论证评价。由预审、初审、学术评审、综合评审四个阶段组成。预审与初审可在开题前后的时间里进行。重点侧重在课题选择和课题计划的制订上。学术评审与综合评审要贯穿于课题研究的全过程,重点放在计划实施与成果的预期鉴定上。

五、开题报告的写作

(一)开题报告的组成。三个主要部分:前言、正文和语;三个次要部分:标题、署名、引文注释和参考文献。

(二)开题报告的构与写法。

1、课题名称。题目必须与内容一致。确切、中肯、具体、鲜明、简练、醒目。开题报告一般不使用副标题。

2、署名。在题目的下面,必须签署课题研究单位,一般不写撰写者姓名。署名的目的是表示对开题报告负责。

3、开题报告可以不写内容摘要和关键词。

4、前言。前言是开题报告的序言。前言部分一般都应说清楚课题选题、立项、批准的过程,以及开题前的准备、开题题缘由、开题意义,开题前所进行的调查情况所做的工作等。要力求简明扼要,直截了当,并实事求是,要开门见山、直入主题。不要面面俱到,不着边际,文不对题;或一步登天,言尽意止,不留余地。

5、正文。开题报告的正文部分占报告的主要篇幅,它是报告的主体。正文部分必须对再次论证的内容进行全面的阐述和论证,包括研究前的观察、测试、调查、分析、学习,材料形成的观点和理论。如调查的问题、现状和实质,产生问题的原因及其发展趋势。正文部分是开题报告的关键部分,它体现了课题组的水平,同时也可以看出今后课题研究的状态和水平。撰写开题报告的正文部分,同样要掌握充分占有材料,要认真对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整理,经过概念、判断、推理的逻辑组织,最后得出正确的观点。可采用图表来集中反映数据,要注意少而精,数据必须准确无误。正文部分要层次清楚,观点鲜明,逻辑性强,大标题涵盖小标题,小标题服务于到标题,标题统帅内容,内容说明标题。

(1)课题、问题的提出?A、提出和研究的背景:现实背景、历史背景。B、提出和研究的依据:政策依据;理论依据;实践依据。C、问题的研究现状:国内的、国外的,省市县内外的研究的,单位研究现状及问题点评,已取得了哪些成果?已进行了那些研究?D、问题研究的价值:理论价值;实践价值;应用价值;科学价值;改革价值。对解决教育实际问题(包括对本校、本地区的教育工作实际存在的问题)或回答教育理论问题有什么意义?对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会有什么贡献?E、问题研究的意义:现实意义;历史意义;实践意义;方法论意义。以上几点要求做到:少而精;针对问题;能指导操作;表述简明、准确,有具体贯彻要点,涵盖子课题,能理解把握。

(2)课题的界定:对课题题目的界定;对条件词、关键词的界定,包括内涵与外延。

(3)改革的主张、研究设计。A、研究的指导思想。指导思想就是在宏观上应坚持什么方向,符合什么要求,可以是哲学的、政治理论的,也可以是政府的教育发展规划,也可以是有关研究问题的指导性意见等。B、研究的具体目标。总目标、分目标,目标要实在,要可行。和内容。课题研究的目标也就是课题最后要达到的具体目的,要解决哪些具体问题,也就是本课题研究要达到的预定目标:即本课题研究的目标定位,确定目标时要紧扣课题,用词要准确、精练、明了。相对于目的和指导思想而言,研究目标是比较具体的,不能笼统地讲,必须清楚地写出来。只有目标明确而具体,才能知道工作的具体方向是什么,才知道研究的重点是什么,思路就不会被各种因素所干扰。C、研究的具体内容。内容要紧扣课题的目标来分解。D、研究的方法、原则与策略:方法、原则与策略的理论支撑;方法、原则与策略的可操作性;方法、原则与策略的活动性。课题研究的方法:有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经验总法、个案法、比较研究法、文献资料法等。确定研究方法时要叙述清楚做些什么和怎样做。E、课题研究的步骤。课题研究的步骤,也就是课题研究在时间和顺序上的安排。研究的步骤要充分考虑研究内容的相互关系和难易程度,一般情况下,都是从基础问题开始,分阶段进行,每个阶段从什么时间开始,至什么时间都要有规定。课题研究的主要步骤和时间安排包括:整个研究拟分为哪几个阶段;各阶段的起止时间;各阶段要完成的研究目标、任务;各阶段的主要研究步骤;本学期研究工作的日程安排等。F、预测课题研究的成果及形式:本课题研究拟取得什么形式的阶段研究成果和终研究成果。如调查报告、实验报告、研究报告、论文、经验总、调查量表、测试量表、微机软件、教学设计、录像带等。其中调查报告、研究报告、论文是课题研究成果最主要的表现形式。G、有效的组织保障: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和人员分工在方案中,要写出课题组长、副组长、课题组成员以及分工。课题组组长就是本课题的负责人。一个课题组应该包括三方面的人,一是有权之士,二是有识之士,三是有志之士。有权了课题就可以得到更多的支持,有识了课题质量、水平就会更高,有志了可以不怕辛苦,踏踏实实踏实实去干。课题组的分工必须是要分得明确合理,争取让每个人了解自己工作和责任,不能吃大锅饭。但是在分工的基础上,也要注意全体人员的合作,大家共同研究,共同商讨,克服研究过程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H、其他保障:如课题组活动时间;学习什么有关理论和知识,如何学习,要进行或参加哪些培训;如何保证研究工作的正常进行;课题经费的来源和筹集;如何争取有关领导的支持和专家的指导;如何与校外同行交流等。

策略思维与细节的完美结合,有效帮您减少试错成本

策略思维与细节的完美结合,有效帮您减少试错成本

立即与安优联系,开启网站设计全新体验

立即与安优联系,开启网站设计全新体验

立即与安优联系
开启网站设计全新体验

立即与安优联系
开启网站设计全新体验

在线咨询

在线咨询

拨打电话

返回顶部

品质设计 用心服务

  • 12年+定制经验

  • 600+客户选择

  • 高效售后保障

7*24小时服务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