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幸福心理学结课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农村;初中生;仁爱品质;积极心理学
一、研究目标
(一)认识性目标
1.培养农村初中生仁爱品质需要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
2.学生仁爱品质的养成需要仁爱动力系统的良性循环。
(二)实效性目标
1.有效提升了学生的仁爱品质和能力。
2.有效构建了学生的仁爱动力系统。
二、研究内容
(一)进行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仁爱能力的研究。
(二)开展构建学生仁爱动力系统的研究。
三、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法、随机分层抽样法、整群抽样法、图表法、文献法。
四、研究措施和活动
我校把该课题工作列为学校的特色工作,围绕课题研究,课题组开展了培养学生仁爱品质的大量活动,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课题前期准备阶段的主要活动有组建课题团队、制度建设。课题成功立项后,研究措施和活动按普及―实践―提炼的指导思路划分,主要有三大类。即学习提升、实践提炼和总结梳理。具体介绍如下:
(一)课题主研团队建设。
(二)制度建设。
(三)学习提升。
近两年来,为了提升课题主研成员和参研人员的心理援助专业能力和教育科研理论水平,同时也为了提升大众对心理援助的常态接纳度。学校多次以“请进来,走出去”和购买专业书籍的方式进行师资培训。
1.市教科所吕安所长、彭晓明主任莅临学校调研指导课题研究工作。
2.聘请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李萍教授对全校师生、家长作关于学习效能和家长效能的心理讲座。
3.课题组购买书籍供全体老师传阅。
4.课题负责人、执笔主研、主研、班主任先后外出培训、考察,返回后在课题推进工作中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
(四)实践提炼
本课题属于应用型研究。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构建仁爱动力系统,培养学生的仁爱品质。为此,课题组开展了丰富的以心理援助为主题的实践活动。
1.优化学生社会支持系统。
学生的社会支持系统成员主要为同学、教职员工和家长。在本课题中,学生的社会支持系统成员也是学生的仁爱动力系统成员。学生接受仁爱,拥有仁爱能力后自然会传递仁爱,传递仁爱的积极体验形成积极情绪条件反射后,自然会回报仁爱。介于此,课题组全面推进了拟发的提升仁爱能力的措施:主题讲座、宣传栏宣传、 “心理暗示语”、“自制心灵鸡汤”、“心理游戏”等。
2.提炼后策略的试点推广。
课题拟发的措施经过实践检验,有效性得到了有力证明,为了扩大课题的辐射范围,更广泛地优化学生的社会支持系统,课题组试点推进了实践提炼后的课题策略:QQ群设“今日分享”栏目、举办以“普及、推广心理援助策略”为主题的讲座。
3.建立援助网络,提升仁爱的意识。
课题研发策略的有效性得到了教育局领导的关注和重视,为了让县域内的学生能更身心健康地成长,我县教学研究室于2016年3月设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员岗位,于县域内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我县的心育网络诠释为心育互联网和心育师生网。
(五)总结梳理
课题研究的整个过程都是开放的。我们对部分拟发策略进行了必要的修正。课题组对研究成果进行总结梳理后,形成了3本课题校刊,参加了十多次项目申报和成果展评活动。
五、研究取得的成果
(一)认识性成果。
1.培养农村初中生仁爱品质需要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
2. 学生仁爱品质的养成需要仁爱动力系统的良性循环。
(二)操作性成果。
自课题立项以来,课题组针对我校实际情况,从提高学生的仁爱能力和构建仁爱动力系统两个方面入手,开展了扎实有效的自助和助人的仁爱实践活动,形成了具体的分项实施措施。
自助的策略针对的群体是未出现心理问题的正常学生;助人的策略针对的群体是经历了重大负性事件的心理问题易感型学生和已出现心理问题需要心理学专业援助的学生群体;自助助人的策略针对的群体是所有的学生。课题研发的三类策略既相对独立,又相互渗透、融合。自助产生的仁爱能力让学生更好地助人,助人获得的仁爱幸福感让学生更好地自助,助人自助的条件性积极情绪反射让学生付出与获得的仁爱能量得到了守恒,让学生仁爱品质的动力系统得到了良性的循环。下面就本课题研发策略作具体阐述。
1.自助的策略。
此策略存在的价值:农村初中生多数为独生子女,他们既缺乏兄弟姐妹的陪伴,又缺乏多子女家庭孩子间的互助意识。这些特殊性导致了,农村初中生对支持系统中同W的依赖虽高,但却没能得到需要的帮助,因此提升学生的自助意识和能力就尤为重要了。自助的策略实施以来,学生通过多渠道的自助,心理素质得到提高,潜能得到开发,仁爱能力得到提升。自助的策略具体分类如下:
(1)提升心理素质,增强仁爱能力。
①培养学生正面解读消极事件的能力和习惯。我们每个人都有把事情想到自己可以接受的权力和能力。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做情绪的主人,课题组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征文、工作坊等方式引导学生做正面解读。
②编辑课题组校刊《心灵港湾》、《主研文集》、《心理健康教育》校本教材。
③优化心灵谈话法。优化学生心灵的目的是为了构建学生的精神庇佑所,在学生的精神庇佑所里,仁爱了会宽容,宽容了会感恩,感恩了会奋进,奋进了又会更好地仁爱……在仁爱的循环里,仁爱、宽容、感恩、奋进四种积极心理品质是互相融合,互相促进的。
(2)潜能开发。
①举办心灵港湾工作坊。工作坊的理论建构是:阿德勒团辅;中科院刘善循教授的6S超级学习策略;社科院许金声教授的全人心理学理论;辽宁金洪源的元认识理论。三年多来,课题组在校内对学生提供的工作坊主题有“提升逆商AQ”、“元认知学习法”、“优化亲子关系”、“遇见未知的自己”、“发散思维训练”等。团辅后,学生的潜能得到了开发,仁爱能力得到了提高。
②构建心灵花园。此策略的主要研发理论:冥想放松、自我催眠、刘善循学习理论(高效学习状态:一份好心情;身心放松;头脑宁静而清醒)。研发此策略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在身心疲倦时,有退避的心灵空间。
③积极心理暗示。我校运用积极心理暗示的措施形式多样。学校的笑脸墙是图片暗示;班级文化栏“心灵港湾”中的心理暗示语是自我语言暗示;班级文化牌中的班级口号是集体语言暗示;班主任寄语是他人语言暗示。
2.助人的策略。
该策略存在的价值:农村县城、乡镇缺少专业的心理咨询中心,就是县级医院也很少有由专职医生坐诊的心理咨询科,农村初中生求助心理学专业帮助至少得到市里,路途远,诸有不便;社会专业心理咨询机构所收咨询费用高,一般农村家庭较难接受,导致陷入心理问题的学生讳疾忌医,不能及时得到心理学的专业帮助。在助人策略中,付出爱、接受爱、传递爱、回报爱的循环有力地增强了学生的仁爱能量。助人策略具体如下:
(1)关注心理问题易感群体,助其恢复身心状态。
①运用心理测评专业软件筛查、预防。定期对学生进行常规性的心理状态测评,可以及时准确发挥社会支持系统的力量。
②房树人测试。房树人测试能透过被试的房树人作品投射出个人的心理状态,可以作为测试学生心理状态的普查筛选工具。被试只需用铅笔在一张A4纸上任意画一幅包括房子、树、人物在内的画就可以了。
③举办以调适考试状态、管理情绪等为主题的讲座。课题组常规提供的主题讲座有《中考,我来了》、《快乐地做情绪的主人》、《正面解读,快乐成长》、《实现心中的梦想》等。
④编导演心理剧。心理剧通过特殊的戏剧形式宣泄情绪、消除内心压力和自卑感,增强学生适应环境和克服危机的能力。
(2)专业心理学干预,助其体验被助的幸福。
①筛查报送。心理问题像身理疾病一样,发现得越早越容易高效干预,筛查报送主要是由同学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完成的。
②预后支持。在学生接受心理干预后的心理成长过程中,同学需要为学生提供轻松的成长环境。
③心理咨询室提供个案咨询。三年多来,来访学生发给咨询室老师的感恩短信达几百条。
3.自助助人的策略。
此策略的存在价值。农村初中生中,绝大部分人没看过一本心理类书籍,超过一半的学生在家里没有用利用网络查资料的条件,他们的上网率平均达不到1周1次。自助助人的策略实施以恚各类信息的相互分享使学生获得了大量的运用类心理学知识、心灵成长故事、成长中的心灵感悟、修心格言等精神食粮。精神食粮的补给使学生的仁爱品质和仁爱能力得到了很好的提升。自助助人的策略具体分类如下:
(1)校园广播站设心灵成长故事栏目。该措施的研发理论为,宽容、仁爱、感恩、奋进是人类精神的庇佑所。促进学生精神成长的核心力量是爱!感受到爱的人会真正去爱,爱了会有宽容,爱了会有感恩,爱了会有奋进。爱会传递,恨会感染,充满爱的心灵,恨无处藏身;充满恨的心灵,爱无处藏身。
(2)学生自制心灵鸡汤。心灵鸡汤笔记本是学生用以记录能给自己心灵滋养的正能量信息的笔记本。
(3)心灵的港湾。设计该文化栏目的目的有:一是让同学们在暗示语的帮助下养成良好的习惯,不断完善自己;二是让同学们拥有美好的天使般的心灵,拥有发现真、善、美的天使般的眼睛。心灵的港湾很好地体现了积极心理学的理念。
六、研究取得的效益
(一)我校学生行为习惯得到很好的改善。
学校实施培养学生仁爱品质的策略以来,学生的行为习惯有了很大的改变,德育处违规违纪的学生人数逐年降低。
(二)各级各类奖项。
1. 2015年李琴老师独著论文《考试焦虑学生的心理咨询个案报告》获本课题总课题组征文赛一等奖。
2. 李琴、黄光兵合著论文《培养农村初中生仁爱品质的策略》获总课题组征文赛一等奖。
3. 李琴老师获北京心理卫生协会学校心理卫生委员会和国家级总课题组颁发的“课题研究先进工作者”称号。
4. 邱凯霞老师独著论文《农村中学师生仁爱关系与英语课堂教育效果》获总课题组征文赛一等奖。
5. 陈四新老师独著论文《德育工作中仁爱品质的培养》获总课题组征文赛二等奖。
6. 罗雪梅老师独著论文《让仁爱之光照耀语文课堂》获总课题组征文赛二等奖。
7. 黄辉老师独著论文《班主任工作中的仁爱教育》获总课题组征文赛二等奖。
8. 2016年李琴、周玲老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成果―《积极心理学引领 课题策略实施―优化学生心灵的心理咨询个案报告》在2016年四川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成果评选活动中荣获一等奖。
9. 2016年心育课题《对农村初中生实施心理援助的策略研究》的课题阶段成果荣获2016年度四川省教育科研资助金项目课题研究阶段成果二等奖。(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很好地弥补了省级课题研究中关于优化学生社会支持系统的薄弱环节)
(三)各级部门、单位肯定。
2015年团县委部署课题组承担仁爱类讲座:《正面解读,快乐成长》、《关注孩子,传递爱心》。
2015年我校心育课题组为公安局设计心理咨询室并在需要时提供心理咨询服务。
2015年我县迎教育均衡发展的国检时,丹棱县教育局领导让本课题执笔主研参加座谈会并向教育部领导介绍我校的课题工作。
2015年丹棱县教育体育局微信公众号以《丹棱二中国家级子课题“农村初中生仁爱品质培养的策略研究”获奖》为颂夥⒉嘉倚?翁獾难芯啃Ч。
2016年课题组提交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材料《秉承积极心理学理念,提升学生精神核心素养》被选送参加眉山市教育局组织的素质教育座谈会。
2016年我校的促进学生心理成长的课题策略和心理健康教育特色模式形成的论文《心系全体 关注个体》被县委宣传部作为德育典型案例报送至眉山市委组织部评奖。2016年县教研室设心理教研员岗位,课题执笔主研李琴老师为我县兼职心理教研员。2016年团县委部署课题组撰写: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经验文章《实施心理指导策略 ,提升积极心理品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示范点工作介绍及总结。
2016年课题执笔主研李琴老师被丹棱县妇联选派至眉山参加 “幸福使者,母亲课堂”骨干讲师培训班的培训。主办单位是市妇联和市教育体育局。
2016年县精神文明办、县教育体育局决定把全县唯一的“未成年人心理成长指导中心”建于我校。建成后的指导中心功能室完备,设备齐全,建设方案的资金预算为45万,全部由政府出资。
七、参考文献
《爱的五种语言》 (美)(Dr・Gary Chapman)盖瑞?查普曼著,王云良译;出版社 中国城市出版社;出版时间 20060年。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文件印发单位 教育部;颁布时间 2012年。
《积极心理学》(爱尔兰)Alan Carr著,丁丹等译;出版社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时间 2013年09月。
【1】万.美国中小学校园欺侮现象之研究[M].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14.
【2】张海燕,刘丽.学校欺侮行为干预研究综述[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5).
【3】张文新,纪林芹.关注学校中的欺负问题[J].教育科学研究,2005,(1).
【4】徐本华,李新旺.关于儿童欺负行为研究的思考[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
学社会科学版),2002,(24).
【5】武建芬.中小学生的欺负行为及其心理分析[J].山教育学院学报,1999,(1).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心理保健己成为一些发达国家的一种时尚.截止目前,有的发达国家己有上千万人热衷于这种运动,各种心理咨询团体和机构像雨后春笋,层出不穷.以优化心理素质为目标的各种心理健康培训班也方兴未艾,通过情绪调节、生物反馈等方法来调整身心状态的人群越来越多.总之,重视心理健康己成为越来越多的人的一种思想、理念和行动.
保持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这会促使人事业的成功.著名成功学专家戴尔卡耐基认为,一个人事业上的成功,只有15%是由于他们的学识和专业技术,而85%是靠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正确的心态.李嘉诚在总结自己事业上的成功经验时指出,心理能够创造财富,良好的心态和自信所体现出来的心理健康状态是人取得成功的一条宝贵良方.在做人方面,他始终注重信誉和名声,注重与人为善,这些因心理健康而体现出的优秀做人品格是他在成功之路上的灯塔,照亮了他前进的征程.
时展的历史航船己经驶入21世纪.各种竞争日趋激烈、知识经济纷至沓来?这是新世纪的典型特征.这个紧凑的时代步伐前进的脚步声己经对人的心理健康提出严峻挑战,心理压力、心理疾病在人类社会早己出现,并己经给人类敲响警钟.重视心理健康、预防心理疾病己成为心理学家和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一项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二十多年前,我根本没听说过“心理学”这几个字,更不知道心理健康和心理疾病是怎么回事,只知道面对高考自己有说不出的痛苦不知如何解决.非常幸运,大学时代我选择了学校教育专业,学习专业课使我茅塞顿开、受益匪浅.由于对专业的兴趣,在1986年我开始注意到了报纸上、杂志上和一些书籍里刊登的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事例.于是我开始关注、开始搜集、开始整理,我的整个身心都扑在了这个我当时就敏锐感觉到一定会有巨大发展的心理学问题上.也就是从那时开始至今,我积累了大量有关心理健康的书籍、材料,也就是从那时起一直到现在,我陆续在大学的《九月风》杂志上、大学学报上发表了四十余篇有关心理健康和心理教育的论文,1998年又出版了一部有关这方面的专著,共计约100万字.1997年5月23日是一个既难忘又值得庆贺的日子,因为那一年我创办了赤峰市第一条面向100多万青少年的心理咨询电话“青春热线0476—8448445”至今解答了大量心理咨询电话,接待了许多心理咨询者,在报刊上发表了上百个典型案例.因为工作的需要,义务为一些中小学创办了心理咨询机构、开展了心理健康辅导,为经济广播电台创办《心桥》栏目,在电视台举办了《真正拥有健康》节目,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深受社会好评.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加上自己二十多年的勤奋积累、不断钻研,才有了《心理教育论》这本专著的问世.把心理健康和我对心理健康的理解化为学生心理成长的良方,可以说是我对心理教育的认识和体会.
心理教育是心理学自身发展的必然,尤其与世界范围内兴起的心理卫生一心理健康一心理保健运动有不可刽割的联系,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必然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心理上至少存在着两种基本需求:其一是要解决心理与行为上的困惑与冲突;其二是要充实与完善自我,维护心理健康,提高生活质量与工作效率.这种需求正是心理学存在与发展的意义和价值的充分体现.因此,为了适应时代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为了心理科学的巨大发展,心理教育这门心理科学的又一分支的产生就是历史的必然了.心理教育是根据人的心理发展特点,运用心理学的原则、方法和手段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人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与提高的教育活动.根据自己二十多年来对心理学中心理健康、心理卫生及其思想与行动的理解,心理教育应该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这个内涵就是以心理健康和心理卫生基本理论体系为主,再充实以心理疾病的预防及其诊治.心理教育应该是在心理健康和心理卫生基础上的新发展,也应该是这两门学科的有机结合.心理教育的概念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但心理教育的观念到90年代才开始被接受,从那时开始,到把心理教育作为我们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并转化为行动,则又经历了好长的一段时间.
非常值得高兴的是,在我国当前正在开展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中心任务的课程改革和创造教育的实践中,心理教育己占有一席重要之地,这不但对我们心理学工作者和广大教师来说是一件好事,对广大青少年朋友更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因为全社会都开始重视人的问题,开始以人为本地开展工作,心理教育则是给青少年们带来的一股清泉.那么,就让这股清泉流淌到他们的“心田”中去吧,那里肯定会有阵阵欢乐的歌和成长着的青春乐章.
本书虽然现在正式出版并与读者见面了,但是整个创作过程却历经了多年,正如前所述,她有我中学时代的思考、大学时代的钻研、工作历程的积累,她是在我发表和出版的大量学术论文和著作基础上写就的,凝聚了我多年的辛勤汗水.需要说明的是,在创作过程中,参考了不少其他心理学工作者发表的文章和提出的观点,在此深表感谢.此书也存在一些缺点与不足,恳请同仁们多加批评指正.
〔论文关键词〕心理辅导;班主任;角色转变
一、“别把孩子的心里话堵回去,让他说出来”——时代呼唤心理辅导式的班主任
片段一:上课预备铃声缭绕在整个走廊,班主任李老师出现在班级门口,这时一阵匆忙的脚步声传到李老师耳中,学生小明上气不接下气地奔过来。“跑什么跑,想做百米飞人啊?”顿时班级里哄堂大笑,小明尴尬地站在门边,嗫嚅着:“不……不是……”还没有说完,李老师不耐烦地说了一句:“别啰嗦,上课了。”
片段二:清晨的教室分外忙碌,这边学生纷纷找出作业,那边赵老师正一本一本检查着作业。赵老师来到小钱同学桌前,“作业呢?拿出来。”小钱低头翻找着,赵老师说:“作业做了没有?”小钱没有说话,“天天不做,你到学校来做什么?作业不交,就不要到学校来了。”
上述两个片段在学校里很常见,一些教师忙于工作,把本来应该和学生沟通的契机变成了与学生心理更加疏远的时刻,形成了师生的情绪对立。
还有很多班主任,他们几乎全身心地扑在班级管理工作上,牺牲了许多休息时间,信奉的是“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打是亲,骂是爱”,经常充当的是“警察”和“消防员”的角色,对学生采取的是“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时时讲、处处讲”的唠叨策略,丝毫不考虑学生的感受如何、教育效果如何,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消耗在简单的重复劳动上,搞得自己身心疲惫,却收效甚微,师生关系也日趋紧张。
以上种种,究其原因是班主任本身的工作没有深入学生的心灵深处,一些教师总是习惯用班主任的权利对学生进行命令式的教育,导致了事倍功半的效果。
因此,班主任在日常工作中,要努力成为一个心理辅导式的班主任,把过去那种偏重于对学生行为的约束转到注重对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上来,把被动应付问题转到主动面对问题上,把工作重心放在了解和研究学生身上,做到胸中有学生,并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采取行之有效、灵活多变的方法,将每一项常规工作都视为自己开展学生心理辅导的良机,把对学生开展心理辅导作为提高自身工作效益的重要途径。
1.心理辅导式班主任是班主任的角色要求
美国心理学家林格伦把教师的角色归纳为三大类:一是教学和行政的角色,包括充当教员、社会代表的榜样、课堂的管理员、办事员、青年团体工作者、公共关系人员等;二是心理定向的角色,包括教育心理学家、人际关系的艺术家、社会心理学家、心理卫生工作者和临床医生等;三是自我表现的角色,包括社会服务工作者、学习者与学者、父母形象、寻求权力者、寻求安全者等。
教育心理学权威索里和德尔福特也根据情感因素,按照从消极到积极的次序把教师的作用分成三大方面:一是消极的作用,包括替罪羊、纪律的监督和执行者;二是权威者的作用,包括家长的人、知识的传授者、集体的领导者和模范公民;三是支持作用,包括心理治疗工作者、朋友与知己。
从以上可以看出,班主任作为学生的心理辅导者是其角色的内涵要求。
从现实层面看,社会的转型和经济的飞速发展,使青少年学生走出了原来狭隘的天地,拓宽了视野,提高了能力,这些对学生健康成长有着积极影响;但另一方面也使他们面临着许多问题,不少学生出现了较多的不适应,处于困惑、苦闷、焦虑、抑郁、仿徨等心理状态。学生的思想、心理变化以及现代教育要求的深化,使一些班主任在工作中产生了这样或那样的困惑。有些班主任在教育中经常出现“误诊”现象。在处理偶发事件和日常工作时,由于对学生心态缺乏了解,往往判断错误,作出错误对策,容易引起师生情绪对立,矛盾加深。改革工作方法,让班主任成为心理辅导式的班主任,提高班主任工作质量和效益,适应新时期的需要,这不仅是班主任工作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现代学校教育内涵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
2.班主任是心理辅导的主力军
班主任是心理辅导的主力军是由班主任工作的现状决定的。首先,班主任是教师中最了解学生、熟悉学生的一群,与学生接触最多,对学生了解比较全面。其次,班主任对学生的家庭环境和家长也都比较了解,通过电话、家长会、家访等途径与家长保持联系的习惯也由来已久,更便于沟通。再次,班主任容易与班级各科任教师协调,他们会主动向科任老师了解情况,介绍班级的总体情况,提出一定的要求,科任老师发现班级中存在什么问题也会向班主任及时反馈,这样班主任能够更全面地了解班级情况,团结各科任老师齐心协力解决某些突发事件,省时省力,且更有效果。班主任的这些优势使其发挥着其他教师无可替代的作用,使其责无旁贷地站在学生心理辅导工作的第一线。
班主任成为心理辅导主力军的现实可能性,使上海市静安区第一中学探索出了一条心理辅导式班主任的实践之路,这也让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落到了实处,真正服务了最广大的学生,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山不过来,我就过去”——心理辅导式班主任的培养和实践
心理辅导的基本含义是为被辅导者提供力所能及的发展。学校心理辅导就是学校教育工作者以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为基础,运用心理学专业知识和技能,给学生以合乎其需要的协助与服务,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充分发挥个人潜能,进一步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过程。
心理辅导式班主任,就是借鉴心理辅导的理论与方法,从“以人为本”的观念出发,以研究、了解学生为起点,运用尊重、同感理解、接纳与关注等,建立良好的师生、生生关系,在强化教育的体验性与渗透性的基础上,促进积极的人际互动,创建良好的班集体氛围,引领学生感悟学习乃至生活的真谛,最终实现师生的共同成长。
在心理健康教育还远未普及的今天,上海市第一中学从“双全互动”出发,即班主任全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校本培训、班主任全员投身心理健康教育,在师师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实践着心理健康教育。
第一步:班主任全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校本培训
学生心理辅导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它不是仅靠良好的愿望、热情和一般的常识来安慰、劝说、鼓励学生,而是要用科学的助人知识和技能来帮助指导学生。因此,掌握基本的心理辅导技能是班主任开展学生心理辅导的关键。如掌握基本的观察法和谈话法,以便了解学生的问题所在;掌握基本的倾听技术,如询问、鼓励与重复、内容反应、情感反应、具体化、概述等,以澄清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探索;掌握辅导过程的影响性技术,如解释、指导、情感表达、自我表达、内容表达、自我开放等,以对学生进行心理干预;掌握及时自我平衡技能,从而使自己在受到学生挑战时处于镇静思考的状态,在受到学生不良情绪感染后,能很快使自己恢复平静。
为了让班主任成为心理辅导式的班主任,上海市第一中学依托上海市中小学心理辅导协会,开展了全体班主任参与的“班主任心理健康辅导技术研修班”,把研究学生心理发展、提高班主任班级心理辅导技术作为培训重点,通过讲座、研讨、观摩等活动,提升了班主任心理辅导的理论与技术水平,让班主任自觉主动地把班级心理辅导技术与学生管理工作紧密结合。
第二步:班主任执教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
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是指以班级为单位,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运用团体心理辅导的理念和技术,对全班学生实施预防性和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课。它并不是单纯传授心理学知识的课,而是一种帮助学生学会自己解决成长过程中的发展性问题,促进学生开发自身发展潜能的活动课。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挥其发展性、预防性功能的重要载体,是一种具有中国本土化特色的团体辅导方式。
上海市第一中学的班主任在执教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的过程中,学得了如何分析和看待学生的行为表现,如何设计心理辅导的目标;学得了怎样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资源,促进学生积极的体验和感悟;学得了怎样处理心理辅导中的活动,达成心理辅导的目标;学得了怎样引导和反馈,促进学生的感悟和成长。这个过程是对心理辅导式班主任专业技术的极大提升,培养了教师成为心理辅导式班主任的自信。
第三步:换位思考,改变沟通方式,实现向心理辅导式班主任的转换
从心理辅导式班主任的实践来说,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是班主任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前提。尊重、理解、真诚、保密是班主任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学会接纳、观察、聆听,是班主任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保证。营造班级的良好心理氛围,是班主任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班级心理辅导课程、个案辅导、家庭辅导等都是班主任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而换位思考,改变原有的沟通方式,对做好一个心理辅导式班主任是最重要的基本功。
上海市第一中学在学生的思想工作、班级管理、个别辅导中,紧紧抓住了班主任与学生内心的交流,让教师体会“山不过来,我就过去”的深刻内涵,使他们真正深入学生的心灵世界。在这样的出发点下,班主任思考的是“静下心来,用心经营”“我的学生喜欢听我的话吗”,班主任顾老师对“教师说话三步骤”的探索就是一例:“有效的师生对话,不仅能够使我们了解学生情况,解决学生问题,同时能增进师生情谊、促进班级经营。因此班主任首先要从思想上重视与学生的对话,重视自己的语言表达。我总结了三个步骤:(1)谈话前要三思:思对象、思时空、思内容;(2)说话要有‘二心’:耐心、用心。(3)谈话后要‘两到’:反思到,追踪到……班主任和学生谈话的目的不是为了炫耀班主任的能力,而是帮助学生不断进步。班主任要秉着为了学生发展的理念,将‘谈话’变成‘谈心’,使自己的话为学生所愿听、乐听。”
三、火花需要欣赏来点燃——积极心理学指导下心理辅导式班主任的再探索
上海市第一中学在探索心理辅导式班主任的实践上没有止步,近年来,又进一步探索了积极心理学指导下的班主任工作。
积极心理学是近年来在西方心理学界出现的一种新的研究取向,它强调心理学的研究应从过去对心理问题的过分关注而转向于对人类积极力量的关注,提倡用一种积极的方式来对人的心理现象作出新的解读,并在这一过程中寻找到帮助所有人在良好条件下获得自己应有幸福的各种因素。
积极心理学相信在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都存在着两股抗争的力量。一股力量是消极的,它代表压抑、侵犯、恐惧、生气、悲伤、悔恨、贪婪、自卑、怨恨、高傲、妄自尊大、自私和说谎等;另一股力量是积极的,它代表喜悦、快乐、福乐、和平、爱、希望、负责任、宁静、谦逊、仁慈、宽容、友谊、同情心、慷慨、真理、忠贞和幸福等。这两股力量谁都可以战胜对方,关键是看个体自身到底是在被哪一股力量不断注入新的能量,在给哪一股力量创造适宜的生存环境。积极心理学指导下心理辅导式的班主任,就是要通过班主任的日常工作,给学生内在赋力,激发和增强学生内在的动力和潜能。
在积极心理学指导下,上海市第一中学的班主任工作强化了以下几点操作策略:
1.关注学生身上的积极因素,让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积极心理学强调我们面对的是普通人,要关心普通人在良好的条件下能更好地发展、生活,使普通人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在班主任工作中,要用一种更加开放的、欣赏性的眼光去看待学生的潜能、动机和能力。在以往的学生工作中,一些班主任在学生身上看到更多的是问题,而较少肯定学生健康、勇敢、乐观、希望、快乐等品质,以至于很多学生说:“盼表扬就像冬天盼太阳。”事实上,心理辅导式班主任工作的出发点和着力点就是要关注到学生身上的积极因素,让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积极心理学指导下的心理辅导式的班主任应用鼓励赞赏的眼光来看待每一名学生。
2.班级经营,给班集体注入积极的基因
班集体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创造团结、竞争、有序、和谐及温馨、友爱的集体生活环境,将有利于班主任工作的顺利开展,使学生的学习更愉快,效率更高。积极心理学指导下的心理辅导式班主任,会用积极的心态去经营班级,把赞扬表达出来,给学生最需要的激励。正如上海市第一中学班主任张老师在班集体建设中所写的:“我曾经认为,现在的学生不容易感动,他们已经习惯于以自我为中心,认为别人的付出都是应该的。我现在感觉到,学生的心里其实储存了好多火花,那是真情和智慧的火花,但这些火花需要用欣赏来点燃。班主任只是创设了一个合适的环境,让学生内心的焰火释放出来。”
3.家长工作,营造积极的支持系统
我们在思想上有个误区,总把“教学”作为一个词来理解,实际上,“教”与“学”是分开的,教是学的手段,学是教的目的。作为老师,不能以完成教学工作量为目标,而是要把如何通过教使学生开始学作为目标,从教到学,才是教学的真正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教学内容的选取至关重要。教学内容指教学过程中同师生发生交互作用、服务于教学目的、动态生成的素材及信息。确切地讲,教学内容涉及学生学的是什么内容,财政学属于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课程,是一门通识教育课程,而通识教育的含义就是帮助学生提出“人是什么”的问题,并让学生了解这一问题的答案,既非一目了然,亦非无从寻觅[1]。
1财政学的教学内容
人是带着问题活在世界上的,这是人所具有的社会化本能的基本特征,而财政学对个体身处的社会化环境的介绍远强于其它课程,对学生了解社会环境帮助极大。自20世纪90年代提倡公共财政以来,财政学教学内容可以概括为“两个理论、两个行为、两个关系、两个管理”。两个理论就是公共产品理论和公共选择理论,两个行为是财政收入行为和财政支出行为,两个关系是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和政府间的财政关系,两个管理是宏观经济管理和国有资产管理。
2财政学教学内容的特点
具体来讲,公共产品理论涉及公共产品特征和供给模型,公共选择理论分直接民主和代议民主讲解;财政收入由税收、非税收入、国债和国有资产收益组成,财政支出则区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需要说明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政府间财政关系主要是集权和分权的对比变化;宏观经济管理要证明政府利用财政货币政策干预宏观经济的有效性和可实施性,国有资产管理是我国社会主义公共财政区别于西方公共财政的基本特征之一。总之,这些教学内容存在以下显著特点:第一,宏观性强,但个体关联度弱。比如财政收入和支出,任何一个构成项目都关系到全国各个地区、各类企业或人群,宏观性非常明显。可是,若平均到每个个体,这种关联度就弱多了;第二,公共性强,但内容之间逻辑联系不紧密。比如公共产品理论和公共选择理论都带有公共性特征,不过,公共产品是从产品特征出发进行理论分析的,是偏好由结果显示问题。公共选择则是从政治行为人的经济性出发进行理论分析的,是偏好表达博弈的问题。两大理论虽有联系,却不紧密;第三,实践性强,但理论与实际不同步。比如国有资产管理,在复式预算构建目标中,明确提出编制包括国有资产预算在内的复式预算体系,这将极大提高我国政府公共管理水平。可实际执行中,只存在公共预算下的经常性预算和建设性预算,理论与实际相差太大。
二教学内容多学科融合的必要性
从财政学教学内容的特点上可以看出,财政学教学中出现的很多困难是由教学内容造成的,归纳起来有:第一,教学内容过于庞杂,学习负担重。财政学教学内容是非常多的,单靠财政学的讲授,很难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应通过财政学教学内容的拓展,将其他学科与财政学相结合,利用学生已获得的其他学科的知识,来帮助理解掌握财政学知识,融会贯通,减轻财政学的教学任务。这也是通识教育的实现途径之一,即教师在授课时不是限于讲授一门课,而是将多学科知识融会贯通于所授课程[2];第二,教学内容过于枯燥,学生不易接受。虽然财政学有利于学生理解社会经济的发展现状和趋势以及培养解决社会经济问题的分析能力,但其特点也导致了讲授过程易于泛泛而谈。为解决这一问题,较实用的方法是进行案例教学。不过,在当前信息流通加速和手段更新的背景下,要想发挥案例教学的效果,就需要其他学科的支持,利用多学科交叉下的融合来理解特征,来对案例进行长远且全面的分析;第三,教学内容脱离应用,学生不愿接受。基于就业压力,学生总是从是否有利于应用能力的培养来衡量课程,只要是与考研、考公务员、考职业认证相关的课程,就是重要的课。财政学恰与上述内容存在差距,故其变成了期末考试及格即可的无用课程,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很差。出现这种情形的原因,一方面与当前本科教育的功利性太强有关,另一方面,脱离应用的教育也是不利于学生成人的,如脱离应用的纯理论学习,可能会造成学生的软弱无助和被动性[3]。因此,在财政学教学中,需要引入哲学、历史学和心理学等其他学科内容,通过历史案例、心理分析和哲学批判来加强应用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感受到这门课程的实用性,从而产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三财政学教学内容的多学科融合
教育是实现个体可塑性的重要工具,但思想的转变是渐进的,这就需要循序渐进的教育过程。从每一个思想的起源说起,经过思想本质、内容、变化的学习,才能使学生更容易更好地吸收已有思想,整理、归纳、总结并最终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故财政学的讲解应考虑从人的起源讲起,经过集群到组织到国家,才出现财政,从而阐述清楚财政的本质和内容。这就要求将哲学、历史学和心理学等学科扩充进财政学教学内容,从哲学维度分析财政本质,从历史维度演变财政收支,从心理维度诠释伦理关系,重建知识面宽广、教学意义深刻的财政学教学内容。
1从哲学角度拓展财政本质内容
对经济学的哲学本质回归,在国外已有较多研究,不过,这只是在经济学层面上的回归,并没有具体到经济学下属的财政学分支。至于我国,虽有关于经济学伦理化的研究,但同样也没有具体到财政学科上。从多年教授财政学的实践经验上看,我以为从哲学角度拓展财政本质,就是围绕财政所具有的“公共性”基本特征,沿着“信仰—权力—表达—幸福”这条线索,去寻找个体为什么会接受公共生存方式、为什么会以税费形式将收入转移给政府等问题的答案。因为哲学的全部出发点就是寻找答案,在寻找答案过程中引导人们对现成的一切进行批判和反思,并在这种反思中,不断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发展自己的人格个性[4]。所以,哲学需要与各学科的融合,其中财政与哲学的融合就是从财政的分配本质上去寻找相关答案,明确地说就是私与公的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的探寻将涉及围绕分配所形成的各种现实复杂关系,也只有与哲学融合,才能使学生全面认识这些复杂关系。也就是说,财政与哲学的融合,对应的恰是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能使学生从私与公的分配关系中,审视并建立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成为实现个体幸福和国家安康的建设者。
2从历史学角度拓展财政收支内容
任何正规的专业教育都应包括史的内容[5],财政学的教学也不例外,这是因为:第一,历史是财政存在的基础和发展的背景。每一种思想或行为都不是无缘无故产生的,究其原因,都与特定的历史环境有关。世界范围内财政的发展历程充分表明,人类社会的财政活动,是与国家的存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财政的讲解若缺失了历史脉络,学生就很难深刻理解各种财政思想或行为所产生的原因及所要发挥的作用。第二,财政与历史的结合有助于分析经济增长。自1936年凯恩斯提出赤字财政后,财政就开始承担维持经济增长的责任,这一点在我国表现的尤为明显。建国以来,我国财政一直具有明显的生产性质。巧合的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在对经济增长的理论分析中,历史也已成为一个核心要素[6 ]。第三,财政与历史的结合有助于理解改革。改革是社会各阶层、各集团利益的重新分配,可以说,中国历史就是一部财政改革史。从战国时期秦国商鞅财税改革,到唐安史之乱后杨炎两税法改革,再到北宋王安石变法和明朝张居正的一条鞭法,财政收支的变化反映出了改革的本质和难度所在,即利益关系的变化。如何协调利益关系的变化,如何实现增量和存量的双赢,不仅是历史问题,更是财政问题。因此,应将历史与财政结合起来,以历史上的财政改革家为支点,沿着“商鞅—桑弘羊—杨炎—王安石—张居正”这条线索,从历史原貌中寻找财政收支内容,从历史变迁中了解财政收支变化。更为重要的,还要利用财税改革的历史经验和规律来理解当前的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从而寻找出推动经济增长与改革深化的财政之路。
3从心理学角度拓展财政伦理内容
“现代经济学往往被视为独立于心理学的,但实际上,经济学的整个发展过程却与心理学密切联系在一起”[7]。自冯特开创现代心理学以来,在人性探讨方面心理学依次经历过以詹姆士为代表的本能论、以华生为代表的行为论和以马斯洛为代表的人本论,对人的本性概括逐渐从追求最大自身利益的“本能人”过渡到在社会范畴内追求最大妥协利益的“社会化本能人”,但经济学没有跟上心理学的这一发展过程。或者说,经济学分析被人为地规定在“理性人”这一层面上进行,使经济学研究出现了个体性与社会性之间的悖论,这一悖论在财政领域体现的更为具体。以公共产品供给为例,从理性人角度出发,免费搭车和公共悲剧是必然发生的,这使公共产品的提供只能依赖于政府,个体无能为力。可实际情况是个体提供公共产品的实例是非常多的。因此,应回归心理维度,将财政学与心理学结合起来,构建在重视社会关系、实现社会和谐的前提下发展经济的伦理财政。其实,在财政学的教学内容中,公共选择理论所研究的内容本就与心理学有直接关系,一个人的偏好不能产生公共决定,但公共决定却是在每位个体的偏好汇总之后形成的。如何从分散的个体偏好汇总成公共的集体偏好,这一过程涉及个体在社会情境中的情感、思想和行为,这就属于心理学的范畴。将财政学与心理学结合,可考虑沿着“社会化本能—群体—社会自我—社会思想—社会情感—道德与合作”这条线索,寻找减少强制、实现合作,将公共悲剧转化为公共幸福的财政伦理之路。
参考文献
[1]艾伦·布卢姆.美国精神的封闭[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2.
[2]上海金融学院财政系.财政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1:62-69.
[3]玛莎·努斯鲍姆.告别功利[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45.
[4]程广云,夏年喜.哲学教育三论[J].教学与研究,2011,(10):89-96.
[5]孙文学,齐海鹏.中国财政史教学科研研讨会论文集:风云际会财政史[C].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 13-20.
关键词:广州市;技工院校;教师;教育幸福感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10-0010-03
幸福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也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幸福感是反映社会个体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的心理学参数。自20世纪末积极心理学受到重视,幸福感也成为积极心理学一个活跃的研究课题,如何促进个体获取积极的生存状态和实现幸福受到广泛的关注。
关于“幸福感”,国内的学者大多数采用美国学者Diener的主观幸福感的概念。主观幸福感是建立在快乐主义哲学基础上,是指“个体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①教育幸福感也是建立在主观幸福感的概念之上,但教师教育幸福更多关注教育工作活动,指的是教师在“教育工作中,可以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职业潜力的状态,是在教育中体现健康人格,寻求自我实现,以及由此所感受到的积极的情感体验。②
关于教师主观幸福感研究较多,但针对技工院校教师的教育幸福感的研究不是很多。广东省的技工教育一直走在全国前列,技工院校教师的生存状态、职业体验如何?本文旨在了解广州市技工院校教师的教育幸福感现状,为提升技工院校教师教育幸福感水平提供依据。
调查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调查对象
本研究对广州市内的省属和市属的5所技师学院的部分教师进行调查。调查采用整体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共得到有效问卷52份,回收率96.2%。在52份问卷中,男教师占34%,女教师占66%;平均教龄9.89年;大专学历1人,本科学历40人,硕士及以上11人;在编教师33人,长期聘用教师16人,临时聘用教师3人。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的是问卷调查法,问卷采用张陆编制的《教育幸福量表》③,该量表经过严格的项目分析和信效度检验,具有较好的信效度。该问卷由三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人口统计学变量,如性别、教龄、学历、所教学科等;第二部分职业倦怠,共有三个维度,包括热情枯竭、精力枯竭和职业成就感丧失,共18个项目;第三部分是教师教育幸福,共有7个维度,分别是教师认同感、人际和谐度、教学控制感、个人成长性、工作自主性、教育价值感和积极情感,共28个项目;本量表采用的是李克特LIKERT五分量表,选项从1(完全不符合)到5(完全符合)。全部数据采用SPSS 20.0 进行统计分析。
调查结果
(一) 教师教育幸福的基本现状
为了考察技工院校教师在各维度上得分的状况,采用单样本T检验,将各维度的项目均分与中点分数3进行比较(见表1)。教师在教育幸福各维度上的项目均分介于3.12~4.56之间,教师教育幸福各维度项目均分均显著高于中点分数3。
教师教育幸福总分由七个维度项目相加而获得,每个维度最高分为5(完全符合),最低分为1(完全不符合),因此,教师教育幸福总分最高可能分为35,最低可能分为5,中点为21。在本调查中,总体而言,教师教育幸福得分高于中点,教师教育幸福感处于一般水平,其分数介于“说不清”和“比较符合”之间,但未达到“比较幸福”水平。
(二)职业倦怠总体情况
职业倦怠和职业幸福感是一个相反的概念。通过对职业倦怠总分和教育幸福总分进行相关分析(见表2),职业倦怠和教育幸福相关系数为-0.320,p
考察教师在职业倦怠各维度上得分的状况,首先将正反向分进行转换,分数越高,说明职业倦怠程度越高。然后,通过单样本T检验,将各维度的项目均分与中点分数3进行比较。教师在职业倦怠各维度上的项目均分介于2.4~3.19之间(见表3),教师在热情枯竭和职业成就感丧失均分显著低于中点分数3。但精力枯竭略高于平均分。
职业倦怠总分由三个维度项目得分相加而得,每个维度最高分为5(完全符合),最低分为1(完全不符合),因此,职业倦怠总分最高可能分为15,最低可能分为3,中点为9。在本调查中,总体而言,教师职业倦怠得分低于中点,教师职业倦怠程度较低,其分数介于“说不清”和“比较不符合”之间。
(三)教师教育幸福感的性别差异
将性别与职业幸福感与职业倦怠的各维度进行方差分析(见表4),可以看出,所有p值均大于0.05,未达到显著性水平。说明男女教师在职业幸福感体验和职业倦怠体验方面不存在明显的差异。
(四)教龄与教师教育幸福感分析
为探讨教龄和教师教育幸福感之间的关系,我们将教龄和幸福感总分和职业倦怠总分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发现,教龄和职业倦怠存在显著的正相关(r=0.436,p
(五)不同院校的教师教育幸福感差异分析
通过将院校教师教育幸福感和职业倦怠的各个维度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所有P值均大于0.05,未达到显著性水平。但是,通过院校与幸福感总分和职业倦怠总分进行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学校与教师职业倦怠之间存在非常显著的相关(p
(六)教育幸福感的学历差异
为探索不同学历层次的教师在教育幸福感体验是否存在差异,我们将学历与职业倦怠总分和教育幸福感总分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见表6。可以看出,学历和职业倦怠存在显著正相关(p
(七)不同科目和不同身份教师教育幸福感差异分析
科目设置有两项:一项是公共基础科,一项为专业科,即教公共课的教师和专业课的教师在教育幸福感体验上是否存在差别。另外,在教师身份上设置了三项:在编、长期聘用教师及临时聘用教师。通过T检验和方差分析,公共基础系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在幸福感体验上没有明显的差异(p>0.05),不同身份的教师在职业倦怠和教育幸福感体验上也无差异(p>0.05)。
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在对广州市技工院校的教师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得出如下结论:
广州市技工院校教师教育幸福感现状 技工院校教师在教育工作中的幸福感现状是衡量技工院校教师群体职业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它直接影响着教育质量。从上文分析可以看出,广州市技工院校教师教育幸福感处于一般水平,还较乐观。教师职业倦怠程度较低,其分数介于“说不清”和“比较不符合”之间。但精力枯竭维度略高于平均分,显示技工院校教师承受着更多的工作负荷和工作压力。另外,通过分析数据,得出教育幸福感和职业倦怠存在显著的负相关。
人口学变量与教师教育幸福感的关系 在本次调查中,人口学变量包含性别、教龄、所教学科、学历、所在学校、教师身份。通过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通过数据分析发现,男女教师在职业幸福感体验和职业倦怠方面不存在明显的差异。(2)公共基础系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在幸福感体验上没有明显的差异;不同的教师身份在职业倦怠和教育幸福感体验上也无差异。(3)教龄和职业倦怠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即教龄越长,职业倦怠程度越严重。教龄和教师整体幸福感存在负相关系,即教龄越长,幸福感体验越低,职业倦怠越严重。该结果与利用该问卷对中小学教师调查结果完全相反,这与常识判断也存在很大出入。一方面,因为时代变化,教师的自我认同感降低,另一方面,技工院校生源大多是高考或中考的“失败者”,技工院校教师在教育方面付出更多的努力和心血,但社会对技工院校学生的认同感还有待提高,这些因素都影响到教师教育幸福感的体验。(4)学历和职业倦怠存在显著正相关,但和教育幸福感体验没有相关关系。说明学历层次越高,职业倦怠程度越严重,幸福感体验越少。(5)不同院校的教师职业倦怠之间存在非常显著相关关系,但与教育幸福感不相关。通过比较每个学校的职业倦怠的均值发现,管理越宽松的学校教师职业倦怠程度越低,而正在进行转型、改革的学校,特别是进行课程改革的学校教师承受更大的压力,职业倦怠程度较其他学校更大。
(二)建议
技工院校教师的教育幸福感直接影响着教师的职业生活和技工教育的质量。那么,怎样才能让广州市技工院校教师拥有更多的教育幸福感体?笔者特提出以下几条建议。
学校实行人性化管理,建立良性的支援机制 学校要实行民主化管理,赋予教师更多的主动权和自由度。能重视教师的意见,邀请教师参与学校的决策,以人为本,而不是僵化思维。提倡教师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而不是用各种规章制度将教师“控制”起来。关注教师的心理生存状态,利用不同的激励机制,满足教师的不同需求。另外,学校建立有效的支援系统,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娱乐活动。为教师创设充满吸引力的文化氛围,让教师产生归属感,帮助教师实现专业成长。
教师自我调节 技工院校教师要认识到技工教育在整个教育中的重要性,培养职业教育的使命感,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责任感,专心本职工作,将教育作为可以奋斗终生的事业。
建立社会支持系统,提高对技工院校教师的认同感 心理学研究显示,社会支持比较缺乏的人群,不良的适应和行为方法较高。技工院校教师作为一个特殊群体,也需要纳入社会支持系统中,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风气。提高教师整体的声望,提高社会对高技能人才和技工教育的重视程度。另外,增加教师收入,提高教师住房、医疗方面的待遇,减轻教师的生存压力。同时,可以成立全国性的职业教育教师组织,给教师提供更多的社会支持。
注释:
①苗元江,龚继峰:《超越主观幸福感》,《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6(5):16
②③④张陆:《中小学教师教育幸福的结构及测量》,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
参考文献:
[1]曾瑜.成都市中学教师职业幸福感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7:22-29.
[2]曹建强.酒泉市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感的调查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5:35-40.
[3]郭虹君,朱成科.我们离幸福还有多远-试析教师幸福感的失落及追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3):3-4.
[4]咸桂彩,王玥,金景鲜.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工作满意度和主观幸福感调查[J]职教论坛,2011(36):83-91.
[5]王洪明.市郊中小学幸福感调查[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14(5):508-510.
[6]陶维东,陶晓丽.粤西地区新入职高中教师主观幸福感调查[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11(8):120-123.
[7]张陆.中小学教师教育幸福的结构及测量[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
[8]苗元江,龚继峰.超越主观幸福感[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6).
摘要伴随着终身教育理念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在职研究生所占的比重逐渐增加。在职研究生往往需要工作与学习兼顾,所以其时间管理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针对在职研究生的时间管理问题进行阐述,并指出提高在职研究生时间管理能力的措施。
关键词在职研究生时间管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识码:A
1概念界定
1.1时间管理内涵
时间管理这一概念,来源于学术领域,而后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变成一个通俗化的概念。这可能是因为时间管理的确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缘故。时间是构成生命的材料,个人如何合理地利用时间,巧妙地安排时间,提高时间效能,充当时间主人,这些都属于“时间管理”的表层内涵。从更深一层次来看,时间管理的核心是人的自我管理,人们研究它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自己的一切。一个人能否有效地管理时间,不单单是方法和技巧是否掌握的问题,还与这个人对时间价值的认识、自身素质以及对工作和休闲这些相互联系的事情的看法有关。
综上所述,时间管理是一个看似简单却内涵丰富的一个概念。在本论文中,笔者将在职研究生时间管理的概念界定为,在职研究生对个人的生活、时间及工作主动地进行计划、控制等一系列管理活动,最终达到最有效地利用时间来发展自我的效果。它以人生观价值观为宏旨,以个人的自我管理为核心,以具体的时间运用上的管理活动为主要内容,既包括运用有效的管理方法来节约时间、提高时间的使用效率,也包括克服和消除浪费时间的内外因素。
1.2在职研究生内涵
张立,胡新喜在《在职研究生培养质量管理若干问题的思考》中指出,“在职研究生是指在研究生学习期间其人事、工资关系、福利待遇等均不脱离原工作单位、以边工作边学习的方式攻读并取得学历、学位的普通全日制研究生中的部分学生(如所有单考生),或仅取得学位的所有非全日制在职攻读学位研究生(包括各种专业学位研究生,“两课教师”、“中职教师”与“高校教师”硕士生等)。”笔者认为这个界定较为准备和全而,因此本文采用这一概念。
2在职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主要问题
在就业压力加大的背景下,在职研究生教育具有巨大的社会需求,说明其具有合理性和存在价值。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蓬勃发展的在职研究生教育的培养质量存在着问题,必须加以规范,以使在职研究生培养工作能够更好发展。
在职研究生在培养过程中的主要问题有以下两点:
(1)课堂出勤率低,课程学习质量得不到保证。绝大多数在职研究生都是以进校不离岗的形式完成学业,其入学后本单位的工作几乎没有减轻,学习时间相对分散,课程学习时间和精力得不到保证。
(2)学位论文工作条件和工作时间得不到充分保证,难以保证论文质量。有的在职研究生因工作需要,只得回原单位完成学位论文,而非省级以上的教学科研单位是很难有条件提供给研究生完成高起点、高质量的学位论文的。在职研究生为了保证论文的完成,又要兼顾单位工作任务的完成,只得单位、学校两头跑,间歇性地进行论文研究工作,难免顾此失彼。
由此也可以看出探究在职研究生时间管理问题的重要性。我国古有“寸金难买寸光阴”,欧洲从17世纪开始流行“时间就是金钱”。可见,时间是一种宝贵的资源。据此,强调对时间进行有效的管理,让每分每秒都发挥最大的效益,对在职研究生意义非凡。
3培养在职研究生的时间管理能力的措施
时间管理能力是可以通过训练得到提高的,国内外有很多关于企业管理者时间管理培训的课程。有研究发现,即便是简短的关于时间管理的课程或训练对时间应用都有积极的效果。提高在职研究生的时间管理能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分清任务的轻重缓急。当有很多事情需要做时,应分清事情的轻重缓急,先完成相对重要的事情。著名管理大师彼得·杜拉克曾说“做正确的事要比把事情做正确更重要”。因此,可以把有意义的目标在清单上列出来,根据其重要性进行分类;再根据全部任务的清单,分别列出每一个步骤,当每一个步骤完成后就将它划去。
(2)掌握时间管理的帕瑞托原则。帕瑞托原则是以一位意大利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威夫莱多·帕瑞托命名的,他的理论可以总结成一句话,重要的少数和不重要的多数。总的来说,这一理论认为20%的目标具有80%的价值,而剩余的80%的目标只有20%的价值。为了有效地管理时间,应该根据价值来投入时间。即,将时间投入到有较大意义的目标中去。
(3)给自己一个合理的最后期限。如果一个任务没有期限,人们往往会无限期地拖延。因此,在管理时间时,最好能给自己设定一个合理的、略微紧迫的、可以刺激自己不断努力的时间期限。
(4)了解时间偏好,利用高效时间。我们知道每个人都有较为固定的生物节律,支配着个体从事各种活动,同样学习者也有自己的生物节律,我们要了解自己的时间偏好,提高学习、工作的效率。
参考文献
[1] 赵永丰,孙泽洋,曲晓丽.在职研究生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航海教育研究,2014(03):47-50.
[2] 刘永生.浅析新形势下的在职研究生教育管理[J].统计与管理,2014(09):174-175.
[3] 宋倩.高职生时间管理倾向的相关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
[4] 袁湄.大学生时间管理行为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
[5] 高丽娜,李丽娜,闫亚曼.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与心理控制源、一般自我效能感的相关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07):838-840.
[6] 刘建平,熊月娥.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对其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J].心理学探新,2009(03):69-73.
[7] 陈以洁.时间管理倾向的相关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4.
[8] 刘妮香.研究生A型人格、成就动机与时间管理倾向关系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2.
[9] 肖丹.硕士研究生时间管理倾向、成就动机与择业效能感的相关研究[D].河南大学,2013.
[10] 施慧.硕士生时间管理倾向、社交焦虑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3.
[11] 韩宗银.我国在职研究生培养体系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3.
关键词:读书 学习型 幸福 团队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9(a)-0224-02
党的十六大已经将建设学习型社会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作为重大战略任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素质,努力造就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学习型教师团队,实现教师专业化成长,使教师有职业认同感、工作幸福感、责任使命感、是学校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不竭源泉。2011年1月,向临沂市教科研中心申报并得到批准,我校成立了以校长为负责人的课题组,组织了一批精干力量成立了实验组,保障了本课题的研究。
研究的意义:找到职业幸福感,享受团队幸福感,做一名幸福的人民教师。这样的教师团队,对整个社会教育、学校的发展、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教师自身的长期发展,都有深远的影响。
研究目标:
(1)建立共同愿景。通过激发团队教师的智慧和理想,逐步形成对学校全体成员有号召力的办学理想和目标。
(2)关注教师个人成长。帮助教师找准位置,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3)确立发展性评价机制。
(4)找到职业幸福感,享受团队幸福感。
研究方法:
(1)教育行动研究方法。教育者为了提升专业素质,用教育理论指导自己工作需要,使自己的教育行动科学、规范,获得精神层面的成就感。每月安排四次读书等活动,教师把每次的学习、阅读整理成文章,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经常写教育故事,论文、案例和教学反思。
(2)文献法。通过学习国际上知名的教育家的理论书籍,我国的教育纲要,提高研究人员的理论水平。
(3)经验研究法。学习国内外的先进的教育经验,应用到教育工作中。
(4)反思研究法。反思工作中的好的经验以及存在的失误,从而整理成文章,从过程中学习。
1 通过提升教师专业素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1.1 从阅读到悦读,完成教师专业成长
著名教育家朱永新说:“教师的读书不仅是学生读书的前提,而且是整个教育的前提。”在他发起的“新教育实验”中,更是把营造书香校园作为整个实验的支柱来重视,营造书香校园的含义远远不局限于教师读书,但教师读书是营造书香校园的重要内涵。
本着这样的宗旨,我们给教师配备了:
(1)长期重点书目。
学校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作为教师长期重点阅读书目,是教师的必备案头书,将其奉为“教师的圣经”予以高度推崇。在推荐长期重点阅读书目的同时,学校每学期推荐1~2部教育经典书籍作为教师的阅读书目配合重点书目的学习。一年多以来,我们为教师推荐的书籍有:《和优秀教师一起读苏霍姆林斯基》《和优秀教师一起读蒙台梭利》《好老师在这里》《第56号教室》《窗边的小豆豆》《教育心理学的经典理论及其运用》《课堂密码》《有效教学》《儿童的人格教育》等,为教师的阅读提供高品质的精神食粮。
(2)分类指导书目。
为保证教师学以致用,学校还分类为教师量身定做了不同阅读书目。一是班主任老师,配备《班主任基本功》《班主任心理辅导实务》等书籍,辅助以《班主任》《儿童文学》《中国少年报》等报刊杂志;二是学科教师,配备《课堂密码》《有效教学》等书籍,辅助以《小学语文教学》《小学数学教学》等报刊杂志;三是心理指导教师,配备《班主任心理辅导实务》《教育心理学的经典理论及其运用》等书籍;四是学校管理人员,配备《校长如何管理学校:现代学校管理100问》《学校管理的50个典型案例》等书籍;五是学生家长,配备《牵手两代》亲子课程等书籍,家长学校课程定期开课。
分类指导书目的配备,使学校读书既做到了全方位覆盖,又重点突出,为学校优质管理、良性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2 专家引领,集中培训,落实阅读导引
(1)专家引领:高起点起步。
学校聘请翟召博教授为学校教师专业成长长期指导导师,定期为学校教师、班主任进行指导培训。按照“总体引领―― 专题培训―― 读书沙龙―― 个别交流指导”的流程,分阶段、按专题、重点问题及时指导的原则,对学校的读书活动、教师专业成长进行高起点、高效率的专家引领培训。
(2)领导带头:率先垂范。
专家引领之后,学校将重点读书指定书目分专题、章节,分配给学校领导和骨干教师先行阅读,作为各教研组的读书组织者、指导者和引领者,指导教研组的读书活动。
学校池肖锋校长率先在教师培训会上举办讲座,两位副校长葛祥存和王德俊也先后在教师培训会、班主任培训会上进行讲座,畅谈读书体会和感悟,引导教师热爱读书,学会读书。校长的率先垂范为学校读书活动的开展起到了很好的榜样引领作用。
(3)重点培养:榜样示范引路。
学校实施学校管理人员包教研组制度,和各组的骨干教师一起主持教研组的读书活动的开展。他们以身作则,带头在各个教研组开展读书交流,组织读书沙龙,有力地推进了学校读书活动健康、顺利的进行。
(4)全员参与:掀起读书热潮。
经过多层次的预热、引领、引导、示范,全体教师迅速行动起来,根据学校制定的读书计划,扎扎实实的开展读书活动,掀起了读书热潮。
2 完善制度,落实检评,构建学习型幸福教师团队良性机制
学校成立教师读书活动领导小组和检评小组,对教师的读书笔记、读书体会、参与读书沙龙情况、读书演讲比赛成绩、等各项进行跟踪检查,及时总结评价,并纳入教师综合量化考核,使学校读书活动的开展既扎扎实实,又卓有成效。
研究结果:经过两年有计划、有步骤的阅读、专家的引领,领导的带头引导,教干的包组到位,我校教师的面貌有了非常大的变化。
(1)撰写教育故事,感恩教育人生。
学以致用是读书的根本目的,对读书效果的检查,内容上主要看教学质量的提高,形式上我们采取撰写教育故事―― 教育叙事的形式进行检查。教育故事的撰写要求以真实为本,以情真为源,每学期一个主题,全处征集,全员参加,统一评选。本学期的主题是:教师《我和我的课堂》;班主任《我和我的班级》。
(2)读书演讲比赛,展现教师读书风采。
读书演讲每学期组织一次,全体教师首先在各教研组演讲,然后推荐在全校教师会上演讲。学校组织评审团进行评审,评选出学校读书演讲比赛先进个人,购置优秀图书作为奖品,并将演讲稿装订成册归档,记入教师专业成长档案。
(3)读书总结表彰会,推进读书活动深入持续开展。
每学期末,学校隆重召开总结表彰会,对教育教学先进教研组、先进个人、读书先进个人进行表彰,发红包、奖图书、上新闻,为读书活动的长期、健康开展注入动力。
(4)举行形式多样的比赛活动,巩固教师专业成长。
①举行了师“德演讲比赛”,先在学校内部进行选拔,被选中的优秀选手在参加全处的比赛,通过激烈角逐,赵培成老师代表我校参加了兰山区师德演讲比赛,获得一等奖的好成绩。涌现出了一批爱岗敬业的师德标兵。
②开展了音体美说课比赛,教师口头备课和新课标测试比赛,小学品社品生信息说课答辩赛,对小学的各个学科都涉及在内。参赛的形式不一:有的是随机抽签,这样能调动全体教师的积极性,对新课标全面的了解,掌握、运用。有的是个人积极报名参加,通过初赛,复赛,进入最后的选拔,既全面深透,又重点深入。充分发挥了中青年教师的积极带头作用。其中郭淑娟、张啸、孙霞、姜伟、徐兆航、王玉华均获得兰山区优质课一、二等奖。
③多人次,多地点、多形式的培训活动,教师的专业成长持续深入。学校先后派出教师300余人次,到南京、济南、本市各县区参加培训,举行了兰山小学六年级语文集体备课研讨会,兰山小学教师远程研修培训,兰山小学英语培训,校本教研模式研讨,教师教材培训,先后邀请翟召博、边存金、咸慧等专家对教师进行师德、班级管理、家长学校等培训。是兰山小学历史上培训次数最多,培训内容最广,培训教师人数最多的一年。使教师的专业成长稳步、持续发展,形成了良好操作模式。
(5)学生活动精彩纷呈,阳光体育共享阳光。
学校常规工作扎实有效,做到了周周有专题,月月有重点。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召开了六年级全体学生会,合唱比赛两次,每月一次安全演练,胜利、圆满召开了兰山小学第八届少先队员换届大会,邀请父母共度“让世界充满爱”感恩节,师生家长泪洒现场,国旗班培训,每周的升旗仪式是我校一道亮丽风景,全校共享大型视频《让世界充满爱》《难忘5・12》。召开了兰山小学历史上第一次秋季运动会,学生在比赛中感受到运动的魅力,享受到体育运动的精彩,更在比赛中赛出了风格和成绩,我校选派的运动员在兰山区春季运动会中获得团体第二名的好成绩。
(6)积极营造书香校园的同时,不忘营造温馨校园。
池肖锋校长倡导:“相亲相爱一家人”的工作环境,渐渐深入广大教师灵魂深处,从踏进学校的第一时间,校园里就回荡着“相亲相爱的一家人,有福同享、有难就要同当……”优美动听的歌声让教倍感温馨,朝夕相处让真情日深,在2012年4月20日的“全体教师联谊会”上,大家倾情欢唱,尽情挥洒自己的情感,工作、生活、责任、使命、幸福在那一刻淋漓尽显。
(7)成功参与社会―― 24名教师成为12355心理辅导接线员。
笔者从事一线教育工作32年,从一名代课教师成长为省特级教师,深感教师坚守正确的价值观对于自身成长与学生发展的意义非常重大。近年来,笔者应邀到省内外讲座80多次,无论是讲师德自育还是讲业务自进,核心的理念就是教师价值观的坚守与重构。本文拟结合自身实践与理性思考,就凸显“修炼中发展”的教师价值观建构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当前教师价值观构建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进入新世纪以来,由于教育整体规模的扩张,中小学教师队伍不断壮大,在给飞速发展的教育事业注入新鲜活力的同时,教师价值观建构方面存在的问题也日渐显现出来。
1.从教师入职状况与专业背景角度看,“好歹找到一份工作”的观念遮蔽了教师“热爱”的价值追求,需要教师作“补课性”修炼。
笔者曾担任本市、杭州某区等教师招聘评委,每年又参与本校与本市新教师培训,当问及“你为什么选择做教师”时,有不少应聘者或新教师坦言:“就业压力太大,工作不好找。”“做教师待遇虽然不是很高,但还是工作比较稳定。”“好歹有一个工作,解除了父母的担忧。”在平常教师的闲谈中,也有教师说到:“没有考取公务员,没有考取事业编制的,只好来当教师了。”“读了十多年书,从来没有想到要做教师,最后这样,也是没有选择的选择。”
从实际情况看,真正因为喜欢教师这一职业而选择做教师的并没有占大多数。同时,从新教师的专业构成看,近年有大量非师范类专业的学生做了教师,他们没有接受过师范专业的教育学、心理学等正规的学习,更没有接受过师范里有关终身从教等职业理想的教育,大多还没有在中小学实习的经历,对从事教师职业“没有感觉”,对教师职业的付出与投入没有必要的思想准备。
还有,虽然以往即使在师范生包分配的时代从事教师职业也可能有无奈之处,不少教师也是“先恋爱后结婚”,但从近年情况看,有的教师身在学校,与教育“结婚”了,但还是想走,并不想“恋爱”。
从这些情况看,要使一位教师热爱教育,就需要作“补课性”的修炼,当然不只是补一些专业知识。
2.从社会价值观“多元化”的影响角度看,“方向性迷失”的状况遮蔽了教师“奉献”的价值自律,需要教师作“治躁性”修炼。
现代社会行业分工日益细密,不同行业的价值追求各不相同,容易使人产生各方面的攀比心理;加上时代的开放步伐加快,社会流动性不断扩大,一些对自己从事职业感觉不很理想的人,往往感觉心神不定,甚至迷茫困惑,有一种“找不着北”的感觉。
影响到教师队伍中来,不少教师对学校相对清苦、相对封闭的生活和工作状态显得不满意,容易产生一种功利、浮躁的心理。有的教师一心想着通过考公务员等途径跳槽;有的教师感觉自己的收入与付出不相称而情绪波动;甚至有的教师也总想着能够通过投资、家教等来获得一些做教师的“补偿”。
体现在日常工作中,有的教师奉献意识薄弱,除了上课以外,学校安排的学习、监考、家访等工作,都感觉是额外的事,甚至做什么都似乎要谈条件谈报酬。静不下心来认真钻研教材、研究学生,不能认真批改作业与辅导。一部分教师缺少了以往优秀教师自学投入的动力和热情。
3.从课程改革与学生发展的要求角度看,“被动适应”的姿态遮蔽了教师“责任”的价值自砺,需要教师作“突破性”修炼。
近年来的新课程改革,顺应着社会与时展的需要,凸显学生主体的发展,对一线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关部门也通过多种形式对一线教师进行了全方位的培训。
但是,只要我们深入到学校的日常课堂中,就不难发现好多老师依然故我,对新课程适应得有点可怜,很勉强。关键的是没有继续学习、不断探索的动力。如果这些现象发生在一些老年教师身上似乎还可以理解一些,最大的问题是许多年轻教师更不愿学习思考;加上绝大部分年轻教师本身是应试教学的产物,只会做题,不会学习与思考,上的课比老教师还要“老”。不少老师只顾“我的课上完了”,却很少从真正关心学生发展的角度思考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的责任与担当意识淡薄。
4.从实绩考核与评价机制的角度看,“过分看重考试分数”的偏向遮蔽了教师“育人”的价值自觉,需要教师作“超越性”修炼。
当下教师考核与评价,存在着注重教师所任班级学生考试分数的偏向。学生考试分数与教师评优、晋级、经济利益挂钩,对于激发教师积极性以提高学生考试成绩、提升学校办学水平不无积极意义,问题是,如果把教师工作局限于抓考试分数,就有大问题了。
教书育人,应是教师的核心价值追求,提高学生考试成绩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但绝不是全部。退一步说,就算抓好考试成绩,如果没鲜明的育人意识,教师眼前看不到一个个鲜活的有个性的人,只是功利地通过加班加点来抓分数,就是抓分数也不会有很大的起色。教师只有修炼自我成人,做一个大写的“人”,才能超越自我,才能高屋建瓴,日常教学包括抓考试成绩才会游刃有余。
二、“在修炼中发展”的几个抓手
基于上面的分析与思考,笔者以为,在教书育人的宏观价值框架下,一线教师的价值观重建,需要凸显“修炼中发展”的理念,在修炼中培育浓厚的职业情感,在修炼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在修炼中增强自己的实践智慧。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不断提高的老师,才是真正的老师。在修炼中不断发展,才能使每一位教师真正成为合格的教师,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在修炼中发展,其路径是多样的,下面结合笔者的自身体验,谈几个主要的抓手。
1.给自己至少找两三位适合自己学习的精神导师。只有不断丰厚自己的人生底蕴,才不致在价值冲突中成为迷途羔羊。
人的发展内在强劲、持续的精神动力,精神的修炼需要榜样的力量,需要适合自己的人生引路人。这样的榜样或引路人,可以是你身边的某一个普通朋友,也可以是你从未谋面的精神偶像。
经常想起笔者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工作的乡下教学点,一共才六个班级,晚上只有我一人在学校。没有电话,没有电视,只有与书相伴。有幸在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的时候,从书中认识了于漪和魏书生两位人生导师。魏书生为了做教师写了100多份申请的执着、做了教师以后的全身心投入,深深地影响了我。到现在,包括语文教学的一些具体做法,如我一直让学生写“每日思考”,都源于对魏书生教师的模仿。于漪老师一生从教的坚守,对学生、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坚定了我终身从教之心。后来,还遇到过不少我教师生涯中的一些“重要他人”。
而当第一次读到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时,我便认定这一生永远离不开他了。史铁生外在的坚忍与内心的丰富,给了我极大的震撼。人生不如意常八九,“常思一二”则会让我们更加珍惜。想想史铁生,我们做教师的再苦再累,都是不值一提的——这其实远没有理解史铁生之于我们精神修炼的意义,教师缺少的是史铁生那样的精神内省,这种精神内省便是修炼,借此,我们才能变得丰富,才能实现超越。
2.每天留出至少一刻钟静心阅读“磨脑子”的书。只有这样持之以恒的阅读,只有这样有点“艰难”的阅读,才能不断拓展自我,修正价值取向。
曾听一位家长介绍其孩子的“运气”:平常在学校考试没有得过第一名,但在高考中获得了省文科第二名。之所以有这样的“运气”可能与这样的“投入”有关:每天回家的第一件事不是做作业,而是阅读家长从单位带回来的各种报纸。阅读的良好习惯对于学生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西方哲人说,教师应该比学生更可教。但在现实中,教师除了看点教学参考书以外几乎不看书不看报的不在少数。这固然与教师日常教学担子重、事务多有关,但要真正获得发展,离不开读书。
梁启超说过,有书呆子,然后有学问也。教师读书要特别强调不同于一般社会人工作之余的消遣性阅读,应该读一些自己读起来有点“吃力”,甚至有点“不喜欢”的书,这样才能拓展自己的视野,扩大研究空间,真正获得教学的自由境界。
读一些磨脑子的书,往往比听一些书家的讲座有益处。在新课程培训过程中,不少专家片面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让人觉得西方的教育是优于我国的,西方的教育都是强调学生自主探究,而如果你自己肯读一些原著,就会发现,即使是西方的教育理念也并没有这样强调。如罗伯特·斯蒂文(美国)的《教育心理学》中提到:“通常情况下,直接教给学生技能或信息,比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更有效。”可见,读这样的书,可以使我们获得新知,增强自信。
3.每学期至少精心打造一两堂“拿得出”的课。只有精心打造,只有“拿得出”,才能扎实地提升自己的学科教学水平,坚定教学信念。
从一定意义上说,教师的价值就体现在课堂。虽然教师每天都在上课,但并不见得每一位老师都能上出几堂“拿得出”的课,甚至有的老师的课一年不如一年,没有一点发展的势头。
笔者所说的“拿得出”的课,主要是指学生、同行和专家大致认可的课。只有学生认可你的课,你的教学才是有价值的。而对于教师的专业成长来说,同行和专家的认可则可以增强教师的自信,激发后续努力的动力。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某一位老师在一次优质课比赛中获得了一等奖,其工作热情、其对自身的要求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他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操作的革新也往往因为这一关键性事件而改变。
课堂的打造其实也不难。肯投入时间,反复细读教材、研究学情,尽可能多地占有优秀教师的相关解读与案例,愿与同事精诚合作,反复磨课,敢于挑战自我,这样便可打造出理想的课来。
4.时刻从学生终身发展视角倾心追求“亮得出”的成绩。只有对学生终身发展关系密切的成绩,才是真正有价值的,才是“教书育人”的价值所在。
诚然,有教育必有考试,有考试难免谈分数、谈应试。如果你爱教育,爱学生,就不能不关心学生升学成绩——这对学生的一生来说也是非常现实非常关键的事。问题是,教师的价值,无论是对学生个体而言还对社会贡献而言,应该体现在“育人”的境界上。教师的努力在“育人”的价值背景下,才能有效地研究教学,包括研究高考。教师自身就要自觉在修炼中发展自己的教学能力,包括提升学生考试分数的能力。
针对学生在阅读能力上难以突破的现象,笔者曾作过连续多年的悉心探索。①收集近十年高考用过的现代文100篇;②先裸读,试命题并拟答案,对照真题揣摩比较;③每篇写2000字左右的细读,编《美文赏读》;④从中选择典型材料让学生训练,明方向、悟方法。这样的研究与探索提升了自我,从打造学生阅读能力的角度进行有效训练,节省了学生训练时间又提高了实效。在2009年新课程改革第一年高考中,笔者任教的班级,学生在进校时是第二、三层次的,高考语文平均分超过了本地一流生源学校实验班的学生。
5.时常“站在地上”写一些“有分量”的论文。论文就是日常教学下的蛋,只有养成细察深思的习惯,才能不断发现、不断解决教育教学的突出问题。
笔者近十年来发表教育教学论文140多篇,出版教学专著3部,其中《语文教学的突围与超越》获得地市社科优秀成果奖。这些论文或专著的撰写,并不是因为作为语文教师的文字功底,而是因为我多年的教育实践中养成了对现实问题细察深思的良好习惯。
笔者以为,教师的论文应该是“日常教学下的蛋”,日常教学有所感、有所思,反思与整理便是论文;教师论文应该是“孵化后续教学的蛋”,论文写作既是对“我是这样做的”之反思,更是“我还可以怎样做的”前瞻性探索,写作过程中必然有新的发现,对后续教学具有现实的创新意义。
笔者在多年实践的基础上写成了论文《写学教育:优化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路径》一文,发表在《上海师范大学学报》上。这篇论文的写作,比较集中地体现了教育教学上的创新举措。在初中教学中引导学生写“每日200字”,在高中教学中引导学生写“每日思考”,通过写作,使自己的经验积累上升为理性认识,把“写”提升为一种优化高中语文学习的重要路径,这对此后的语文教学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6.永远把“师生关系”作为“我自己”的课题。这是关系到师生终身幸福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分析和解决一切教育教学问题的必然视角。
教育的一切是为了学生,“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这是常识。但具体到日常教学之中,并不是所有教师都能够明白并有意识地进行思量与探索的。
教师一厢情愿地“为了学生好”却往往适得其反。一位高三班主任在开学第一天为了了解暑假里学生上网吧的情况而让去过网吧的同学举手,结果使得没有举手的两位同学显得“孤立”与尴尬。而当看到这么多学生上网吧后,老师拉下脸来说:“现在高三了,要为自己的前途负责,不能上网,不能打球,就是父母死了也不要去想!”教师这样“为学生的前途着想”,其后果是不言而喻的。
而“好的关系”之“好”也并不是简单地与“坏”相对的概念,它是极其复杂的、具体到每一个细节的、许多时候只有具体的教师具体的学生自己才能感觉到的一种状态。
关键词: 语文课堂质量 有效途径 提高
探讨提高语文课堂质量的有效途径,在今天的语文教学中有非常突出的现实意义,因为在学生心中,语文学习是长期积累的结果,短期效应不明显,耽误一节课或几节课,不会影响语文考试成绩,课堂上学习的有些课文知识,试卷上没有,从而就不重视语文课的听讲。因此,提高课堂质量是语文教学的关键。在学习活动中,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最现实、最经常、最活跃的因素,是学生学习行为的原动力。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成了提高语文课堂质量的关键。一句幽默风趣的讲解,不仅讲解了知识,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使学生乐于接受;一个有趣的故事,不仅解释了所讲的知识,而且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几句富有哲理韵味的讲解,耐人寻味,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这些精彩语言,生动地说明了兴趣在教学中的重要性。那么,怎样提高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学习兴趣呢?
一、教案新颖科学,激起学习动机
《语文课程标准》在“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语文课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语文的特点,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注重质疑问难,切磋学问,砥砺思想,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程标准的教学理念”,要给学生一滴水,上课前,教师必须准备好千差万别的能装满一桶的无数滴水,以备供给不同见解的不同学生。这一桶水的准备过程就是备课。备课,不仅要备内容和过程,而且要备方法,更要备人。教学过程要新颖科学,即教师胸中要有“纲”,“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目中要有“人”。只有了解了学生要学什么,该学什么,不懂什么,需要教什么,怎样教,才能设计出最合理最有趣的课堂;否则,闭着眼睛捉麻雀,只是无效劳动而已。如果教师不了解学生,不懂词性,不懂短语和句子成分,贸然讲解词类活用和虚词,那么,文言文教学就会失败。
二、导语如石击水波,掀起求知的欲望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新课有一个好的开端,好的导语,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有一种“向而往之”的学习意识、强烈的学习兴趣。这是教师上好一堂课的关键一环。反之,平淡无味的引言,不仅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反而会起抑制作用,甚至是催人入眠的催眠曲。如教学《花未眠》一课时,我走进课堂,说:“凡高的《向日葵》,拍卖价最高,以前看,不知其美,后来看到《金粉世家》电视剧的一个镜头,满眼的向日葵中有一对幸福的人,才明白向日葵之美,凡高的绘画之美。那么,大家讨论一下,你认为世上最美的是自然美还是艺术美?”学生进入到热烈的讨论之中,各执一端,互不相让。这样导入紧扣课文内容,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教与学的氛围,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课文的积极性,引导他们以饱满的热情进入新课。心理学家认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乐趣”,课堂“应是快乐的场所”。愉悦的课堂、欢快的教学气氛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形成无意注意,而且在无意注意中掌握的知识技能效果更佳,达到在不知不觉中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
三、创设问题情境,推上知识的巅峰
古语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这就告诉我们,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学生一旦出现问题,认知心理情性心理便会活跃起来。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适时地作恰当提问,引发学生产生一种解决问题的愿望。如在教授《〈名人传〉序》,学生读完课文后,我提出:“治国安邦的政治家,改造世界的思想家,塑造灵魂的艺术家,造福人类的科学家,感动时代的普通人。这些人中,哪一类人是英雄?看课文回答。”此问题一提出,学生便感到简单,各自说出符合自己心理的一类,但在我举反面事例进行了否定后,立刻产生极大的兴趣,因为出乎他们的意料。学生经过认真看课文,在课文中找信息,最终在课文中找到答案,掌握课文内容,登上知识的巅峰。由此可见,恰当地运用提问艺术,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意识,使学生充满激情地上完整堂课,不知不觉地进入学习的氛围中。
四、氛围轻松愉悦,学习情趣一浪高过一浪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心情轻松愉悦时,感知效率高,认知心理也会和谐共进。语文教师有责任为学生创造学习的愉悦氛围,使他们变苦学、畏学、厌学为乐学,提高课堂效率。前苏联教育家米・斯特洛夫曾说:“教育家最主要,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契河夫甚至说:“懂得的人是没有希望的人,这样的人即使额高七寸――敏感绝顶,也算不上真正的智慧。”因此,不懂得运用幽默的教师,即使知识再渊博,也算不上真正优秀的教师。
如在上议论文写作课时,我出示了五段文字,分别以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为主,先让学生明确这五段短文的表达方式,接着把学生分组,每一组以一种表达方式为主,集体用一段文字写班上的一位同学,写完后,一人朗读,别组的同学猜写的是谁。一时间课堂充满了欢声和掌声,把枯燥难学的议论文教学变得生动有趣,使学生的学习情趣如浪高涨。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广告均以其独特的语言结构被人喜爱。在教学中巧用修辞,套以广告,会即刻刺激学生的听觉神经,在理解中捕捉画面,使哲理深入浅出。如上《药》一文时,我拿着一盒药说:“哈药六厂根据华佗的秘方,采用先进技术配方,制成一药,专治无心学习之病,治愈率百分之百,无效退款。现在把这剂良药免费送给同学们。你们要不要?”话音刚落,学生争着回答:“要――”巧设比喻,扣响学生的心弦,意义渗透其中,对理解课文起到催化的作用。
法庭是提供证据和辩论诉讼案件的组织结构。我们可以利用这一庄重而严肃的形式,依据课文内容,进行教学。如教《窦娥冤》一文时,我将其设计成一堂法庭辩论课,让学生站在课文所涉及的各种角色的立场上,为窦娥辩论,在辩论中明确文章的主题、人物形象、写作特色、语言特色,进行反向导入,寓庄于谐,在逆向思维中学到知识,明辨是非。
抖“包袱”,就是相声中故弄玄虚的抖包袱,令人捧腹。如在教《逍遥游》一课时,我也扔出“包袱”,故意制造玄妙氛围,以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我这样导入:“报告大家一条好消息。”学生全神贯注地等待下文。我接着说:“酒泉卫星发射基地成功的用火箭把一只大鹏发射到九万里的高空。”学生怀疑地问:“真的?”继而兴奋地议论。这时我显出惋惜的神态:“可这只大鹏已向南海飞去,雷达观测已失去目标。”学生议论纷纷,有的说火箭是怎样把大鹏送上天的,有的说大鹏为什么要逃跑,有的说哪里的南海,有的说为什么要把大鹏送上天空……我顺势说道:“大鹏为什么要用火箭送呢?”学生答:“飞得高吧?”我接着问:“为什么要逃跑呢?”学生议论纷纷,充满激情。我不失时机地引入:“请打开课本,看庄子是怎样发射大鹏的,他为什么要发射大鹏。”这样,很快就把学生引入到文章情景中去,把难懂的、不易理解的知识变得有趣,易于学生理解。
五、结语再起风波,拓展知识领域
关键词: 教师 幸福 教育
幸福与爱情一样是人类永恒追求的主题,学习、工作、生活的最终诉求是什么?人人都在追求自己的幸福。有人以有房、有车、妻儿环绕、温馨小家为最终之幸福;有人以甜蜜爱情为幸福;更有人以美酒佳肴为幸福。幸福观,大千世界见仁见智,莫衷一是。然而,对于一名教师来说,什么才是真正的幸福?亚圣孟子曾云:“君子有三乐”,其中“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便是一乐。我认为,教师之幸福便是集中在教育英才上。从1952年我在中学任外语教师到现在,已经有近六十年之久。教过几十个班级学生,我和学生亲密无间,师生关系十分融洽。每当他们毕业了,要离开时,我便感到依依不舍。而当听到他们在学业或事业上取得成就时,我内心就感到高兴和幸福。静思之,到底是什么让我能够不断从教育学生中汲取快乐呢?年届九十,我终于想明白了这样一个问题,教师的幸福感来源于:尽心尽力为自己从事的教育事业奉献一生。三尺讲台固然狭小,但这却是一块放飞梦想收获硕果的园地。
然而,“尽心尽力为自己从事的教育事业奉献一生”包含的意义太广泛了,对于一名普通教师来说,到底如何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到这一点呢?换言之,就是教师如何在日常工作中培养自己的幸福感呢?结合自己三十四年的学校教学经验和离休后的社会教育实践经验,我总结出以下几点。
首先,要有扎实的教学能力。这是教师干好本职工作、谋求更高发展的基础。基础打不牢而一味好高骛远,往往会寸步难行遭遇挫折,这就会影响教师的成就感,进而影响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教学能力所包含的内容很多,其中以课堂教学能力、班级管理能力最具代表性。
以课堂教学能力为例,高超的教学能力离不开深厚的学科素质、课堂调控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教师在入职前后,可以通过多看书、多交流来提高学科素质和课堂调控力。但是落实到具体教育工作中,很多细节往往会对教师的课堂造成影响,最明显的就是升学压力往往成为衡量教师教学成果的重要标准。在这样的升学指标下,课堂往往会成为教师的一言堂——教师一味给学生灌输考试内容,不停地对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也许教师本身的知识积累和教学形式都很不错,其结果是,部分学生脱颖而出,但大部分还是中等或者偏下。特别是面对传统意义上的“后进生”,教师就会产生挫败感:为什么我努力教了,学生还是不能进步呢?结合我自己的教育经验,这时候教师不妨放缓节奏,适当调整课堂教学内容,尽量做到因材施教。学生是不一样的,就像枝头的花,有的先怒放,有的尚是花骨朵,但是不能以怒放的花来规定花期。对每一个学生给予尽可能多的耐心,给他们充分的时间“开花”。同时换一种角度,学生不能考上大学,但是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公民,这正是成功教育的一种表现。
我教了三十年书,接触过很多“好学生”、“差学生”,他们中后来既有各行各业的精英,又有普通岗位的劳动者,但无论他们取得何种成绩,我都为他们骄傲。这样的情感,就像艺术家面对自己的艺术品时的心情,那种欣慰感和自豪感是发自内心的。当然,如何平衡升学压力和教育理想,如何解决后进生问题,只是教师繁杂工作中的一部分。但是无论面对何种问题,教师都不能有敷衍应付的心理,一定不要忘记努力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应多多倾听学生的要求,随时调整教学策略。
其次,要教研结合。教育科研是学校发展的第一生产力,教师通过科研,可以促进自身的专业化成长,实现由经验型教师向学者型教师的转变。教师的工作说简单也简单,说复杂就复杂,这要看教师如何定位自身的职业发展方向。每年反复教授相同的内容,这是很简单的;但是如果仅仅把自己的职业目标定位在“讲课”上,那么很快就会产生职业倦怠感。目前,我国教师教育与教师专业成长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国家每年都会拨专款支持教师发展事业,例如每年的“国培计划”,为广大一线教师提供了短期集中培训机会,对他们的职业发展大有裨益。但是一些教师却缺乏自我发展意识和规划,思想上“等”、“靠”、“要”意识比较强烈,常常只有在教育部门的督促下才会机械地、被动地谋求自身的发展。
我认为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科研也是一辈子的事情。虽然我年届九十,但仍笔耕不辍,坚持记日记和写论文。离开讲台三十年,我没有停止过教学研究和反思,通过不断学习,不断超越自己,更清楚地看到目前自己所处的真实环境,即“现况景象”。研究表明,当在超越目标的过程中,脑海中同时存在“现况景象”及美好“愿景”的时候,心中便会产生一种“创造性张力”,教研结合,就是“愿景”与“创造性张力”的结合,这不仅能激发工作热情,提高工作效率,更能给教师带来成功感和幸福感。无论是日常的课堂教学反思,还是科研论文,都可以成为我们研究的内容。走下讲台,很多老师会反思这堂课哪里好哪里不好,可是往往只是停留在自己的脑海中。我建议大家不妨把这些思维瞬间写下来,一来可以作为自己日后论文写作的来源,二来也可以与大家分享,相互切磋。
第三点,要全心全意爱学生。陶行知先生曾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一颗心就是教师对学生的爱。父母之爱谓之“父爱”、“母爱”,朋友之爱谓之“友爱”,情人之爱谓之“情爱”,那我姑且将教师对学生的爱称之为“师爱”。我认为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除了具备基本的教学技能和研究水准之外,还必须对学生抱有满腔的“师爱”。《礼运大同篇》中有云:“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这本是先贤对世界大同的美好寄望,对于教师来说这句话正是勉励自己的良言。学生不是自己的孩子,但我们要把他们当做自己的孩子、自己的亲人。其实就像父爱、母爱是天生的,师爱也是一名教师的本能。看着自己的学生,内心不由自主地就会升起一股爱意,盼他们成人,望他们成才,希望他们能够踏实稳健地走出自己的人生之路。当自己的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则会自然而然地伸出援助之手,给予深情的关爱。
期间,我任教班级有位学生的母亲病重,需要糖票。粮票、糖票、油票对于现在人来说有些陌生,但是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都明白,在计划经济时代,所有的生活物资都是定额发放。作为一名中学教师,我每月能分配到的数额也非常有限,而且还有一家人需要养活,但是我毫不犹豫地把我的糖票全送给了学生。现在回头想想这件事,觉得当时我尽了一名教师的义务,内心无憾。学生在我眼里都是一样的,无论是成绩优异的还是成绩落后的,无论是功成名就的还是默默无闻的,我对他们的爱都是一样的。就像太阳会给予牡丹阳光,对田间地头的野草也不会吝啬自己的光热,我打从心底爱我的学生,希望他们成人成才。几十年的教学经历告诉我,爱是相互的。我爱学生,学生反过来也会给予我相同的尊敬和喜爱,“亲其师,信其道”,让学生爱上我,喜欢我的课,那么他们就会不知不觉听从我的教育,慢慢从一个不懂事的孩子成长为一个有责任有担当的青年。而当学生懂事了,成人了,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之后,我内心感到由衷的幸福。正是因为满含对学生的爱,我才能从平凡的教育工作中不断汲取幸福的力量;也正是因为这份“师爱”,我能够几十年如一日地坚守在教育岗位上,默默耕耘。
最后,要把教育工作提升为教育事业,在教书育人的事业中获得幸福感。这是最重要的,也是最难得的。对教师来说,教书育人不仅仅是一份养家糊口的职业,更是一份实现自我价值的事业。南京师范大学赵凯博士在“组织行为学”的课堂上曾举过一个例子,他曾经问大约十个南京人:“什么是工作?”“苦钱呗。”十之八九这样回答。对职业的错误认识由此可见一斑,每一项工作都不应该只停留在赚钱养家的层面,尤其对于教师来说,工作的责任感和神圣感更明显。2007年9月9日,教师节前夕,总理在北京师范大学免费师范生座谈中曾经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试想以一己之力,却能影响和感染一届又一届的学生,成千上万的学生经自己的教育都能明晓事理,这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又是一件多么值得骄傲的事情。徐特立先生就曾说:“教书是一种很愉快的事业,你越教就越热爱自己的事业。当你看到教出来的学生一批批走向生活,为社会作出贡献时,你会多么高兴啊!”
“生命是人生的存在面,是过去现在未来的一条‘流’,在生命的层面,人生与过去的生命存在与未来的生命存在都联系在一起,是为‘生命之场’。”而具体生活则强调的是现实的感受,故而在生命和生活层面,人们追求的东西也是不一样的。在生命的层面,人们往往追求更高更永恒的东西,比如说个人价值的实现、情感共鸣;在生活的层面,人们追求的往往是现实可感的东西,如金钱、温饱等。有意义的生命应该是能兼顾到生命和生活的不同诉求,追求更高的生命意义的。1986年秋我办了离休手续,但我并没有停止我的教育梦想。1990年我设立“南京八中世雄奖学金”,后改名为“励学奖学金基金会”,迄今已筹集基金16万元左右,其中我家庭捐款4万余元。每年九月,我都亲自为南京八中品学兼优的学生颁发奖学金。很多媒体报道了我的事迹,但我却觉得作为一名教师,既然有能力为教育事业作贡献(也就是生活层面的需求得到满足了),那么尽一点力是完全应该的。离开讲台,不等于离开教育事业,教育这项事业是伴随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一生。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将“自我实现需要(self-actualization needs)”定义为人的最高层次需要,超越“生理需要(physiological needs)”、“安全需要(security needs)”、“归属于爱的需要(love and belonging needs)”和“自尊需要(respect & esteem needs)”。教师自我实现的必由之路就是终生从事教育事业,以自己有限的能力为教育事业尽心尽力。
我和教育打了一辈子的交道。反思过去自己走过的路,与绝大多数人一样,几十年的奋斗、工作、生活体验和追求,一直在憧憬自己的幸福。可喜的是,我找到了它的真谛,那就是尽心尽力为自己热爱的教育事业奉献一生。扎实的教学能力是发现幸福的基础,教研结合的过程是寻求幸福的有效途径,满腔的师爱是享受幸福的源泉,而终生追随教育事业则是实现自我价值、体验幸福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论文摘要:广义上说,研究生无论从学识素养、认知能力、自我要求、职业规划等方面都优越于本科生,艺术学院的研究生也不例外。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研究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动机、态度、方法、效率远不是笔者所想象的那样令人刮目相看。他们在英语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功利性、浮躁性、被动性、被迫性令人惊讶。为提高艺术院校研究生英语水平,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文将主要探讨艺术院校英语教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正确引导学生启动正性情绪,引导并帮助研究生培养良好的正性情绪,切实实现研究生阶段愉快有效的英语学习。
1 引言
“普通心理学对情绪的解释是:情绪是伴随着认知和意识过程产生的对外界事物的态度,是对客观事物和主题需求之间的反应,是以个体的愿望和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马毅,2009)。情绪“占据着人的整个心理生活和实际生活,它既推动人的本能活动,又干预社会学习和创造活动,是整个人的活动的动力”(孟昭兰,2009)。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也认为:“人并不是因为愁了才哭、生气了才吵、怕了才发抖,恰恰相反,人是因为哭了才愁、因为吵了才生气、因为发抖了才害怕”(文成蹊,2009)。也就是说,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的每一个决定和行为,都或多或少会受到自身情绪的影响,其结果也就因情绪不同而截然相反。
根据心理学的原理,情绪具有两极性,主要表现为情绪的肯定和否定的对立,可以分为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积极情绪又称为正性情绪, 是能使人感到欢欣喜悦的情绪, 如兴奋、愉快、欢乐等;消极情绪又称为负性情绪, 如紧张、恐惧、愤怒、焦虑、抑郁、惊慌等。心理学研究表明,正性情绪对学生在学习上有着增力的积极作用,而消极的负性情绪对学生则有着减力的消极作用。那么艺术院校的英语教师应该怎样在教学中正确引导研究生启动正性情绪并实现正性情绪培养就是本文要探讨的主要内容。
2 艺术类研究生的学习现状
人们常说,艺术家是天才也是疯子。因为他们在艺术上的天赋和造诣,他们对专业以外的学科就没有太多的热情和精力;因为他们专业的特殊性,他们的个性也会与众不同,对待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就不一样。他们善于表现自己,张扬个性,在生活和学习上感性总是多于理性。研究生这个层次的艺术类学生原本更应该理性地对待自己的专业和其它相关课程的学习,特别是外语学习,但是令人不解的是,艺术类研究生的学习状态与艺术类本科生相比也好不了多少。他们学习外语的唯一目的就是通过学位英语考试,最终获得硕士文凭。因此,做大量的模拟题就是他们学习英语的唯一目的。利用语言这个媒介获取更多的专业知识和人文知识几乎被学生搁置一边,至于知识的宽度和深度已经不是艺术类研究生的治学追求。那么,研究生这种浮躁、急功近利的治学态度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隐藏着什么样的客观和主观因素呢?
通过长期的教学观察和分析,笔者发现,在研究生的英语学习中,他们的主观情绪这一非智力因素的动力作用完全不可忽视。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如果保持积极的情绪状态,他们更容易接受言语指导,更主动、更热情与老师交往,诚然,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就更高。因此,在艺术院校从事研究生英语教学就更应该重视学生的情绪问题,从事艺术学习和研究的研究生更强调展示个性、表现欲极强,在未来职业规划上也更明确,与教师沟通也更大方自信。但是他们对待文化课的态度却少了严谨、坚持、勤奋、执着,遇到困难就选择逃避或者消极待之,因此学习态度更被动,更显情绪化,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低,学习效果也不太有效。因此,引导和启动研究生英语学习上的正性情绪,教师就应思考如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健康、乐观向上的情绪,以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对英语学习能保持长时期的兴趣和积极性。同时,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发扬考研时的那种顽强拼搏、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攻克英语学习上遇到的任何问题,如英语结构、词汇积累、段落翻译、命题写作、阅读技巧等。考研的过程是严酷的、但也是有促进作用的,至少让学生们明白了英语学习的乐趣和困难,明白了英语学习的重要性。考上研究生之后,学生很容易就变得迷茫,不知英语学习的目的。那么,作为任课教师,我们就应该思考为什么学生会有这么大的反差,教师应该如何帮助学生克服这种“负性情绪”,建立起积极向上的“正性情绪”,把语言学习当作一种快乐,一种专业提升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工具, 一种可以为自己的生活带来更多色彩和变化的素养,而不是一种负担,一种为自己的生活学习带来烦恼、郁闷的学科。当然,艺术院校的学生们在英语的学习中存在许多“历史”问题:专业情结浓厚,文化课基础薄弱,尤其是英语。因从小就开始学习专业,他们会高兴地花大部分时间和精力去学习专业。在大学和研究生学习期间,专业特点也决定了他们有较多的机会参加表演、比赛等艺术实践活动,因而他们对待专业课程的积极态度往往胜过对文化课程,因为专业的优秀可以为他们带来直接快速的荣誉和光环,所以他们往往更重视专业课程而相对忽视文化课程的学习。可是,作为教师,我们面对的是研究生群体,一个在专业水平、理论知识、认知能力等各方面都较本科生优秀的群体,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帮助学生树立更好的治学态度和更高的志向,我们也应该让学生们明白外语教学与其它学科一样也是素质教育一个重要方面。作为优秀的艺术家,他们不仅要有精湛的专业技能,更应具备丰富的知识、宽广的视野、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人文修为,这样他们在艺术的道路上才能走得更好、走得更远。如果我们不正视艺术院校研究生学习英语的态度、情感以及他们的个性和专业的特点,如果我们不对学生在思想上、情感上进行正面积极的引领,我们就很难正确引导学生进行文化课学习,特别是英语学习。
3 情绪调控与英语学习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这样说,“教育是什么?叫人变。叫人变好的是好的教育,叫人变坏得是坏的教育。活教育叫人变活,死教育叫人变死。教人不变,不教人变的不是教育”。德国教育家茅斯多惠也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这就进一步说明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就是“传道、授业、解惑”,但是教师对知识的传授仅是一方面,对学生的心理和情感变化的关注也是教师的神圣职责。在多年研究生英语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情绪问题是影响艺术类研究生英语教学的主要因素,因为我们都知道正性的情绪对学生的学习具有巨大的促进和增强效果,而负性情绪也能减弱、降低学生学习的效果。调控负性情绪,使之向正性的方面转化,是培养积极情绪的基础。学习上保持愉快的情绪可驱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因为积极增力的情绪能大大提高人的活动能力,尤其是对学习积极性不高或者进步甚微的学生。根据这一理论,在教学中教师应采用一切手段尽最大可能调动研究生的英语学习积极性,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激发他们对英语学习的正性情绪。
根据动机原理,在内容安排和设计上,在教学要求上,教师设定的目标应该为所有学生所理解并能在短期内达到为好,这样才能逐渐培养研究生在英语学习中的积极情绪。艺术院校研究生的专业特点、性格特征、知识结构、认知能力决定了他们的学习需要。因此,英语课程内容的安排不应该是传统英语教学的模式,字词句的讲解、翻译、主题或结构分析等,而应该立足于提高研究生的整体人文素养,拓展他们的知识面,改善他们的知识结构,不能让艺术人才被人诟病是“有技能无智慧,有知识无文化”的群体。因此课程内容应涉及古今中外的经典名作,包括小说、戏剧、诗歌、演讲、美文、专业文献等选读,同时还要融入与艺术类学生相关的专业内容,如艺术家、作品、艺术流派、艺术批评等。如在学习《音乐英语》(四川大学出版社)第四章第二课“Clause Debussy and Impressionism” 时,笔者并没有用作曲家的音乐来引入,整个课程设计是从印象主义画家莫奈的画作《日出印象》开始,首先请研究生面对画作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对这幅画的“impression”。众所周知,印象主义音乐与绘画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虽然美术是空间和视觉的艺术,音乐是时间和听觉的艺术,但是视觉的直观冲击能让学习艺术的研究生有种全新的感官体验,为他们理解、诠释、演绎印象派音乐作品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同时,也可丰富他们的艺术整体鉴赏能力和修养。笔者从简单的单词color, light, change等引导学生学习Claude Monet: Impression, Sunrise;…accurate description of light in its changing qualities;…different and unusual visual angles,最后再开始学习…to put the color factor to the foreground strongly influenced the shaping of new sound effects…等等。 这样的课程内容和设计使得艺术类研究生在英语学习的课程中始终保持视觉、听觉、思维的积极性,他们对整个学习过程的反应是愉快的,配合的。因为现实告诉我们,人对某件事情的反应不是因为事件本身,而是取决于我们的信念或对事件的态度。英语学习与相关艺术家、作品、经典等有机结合是艺术院校英语教学可探索的一种可行的模式。按教育学的观点,学习需要则是指学习者学习方面目前的状况与所期望达到的状况之间的差距,也是学习者目前水平与期望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距。只要教师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自身的现状和期望,那么建立合理的艺术院校研究生英语教学内容和设计就是对研究生英语学习正性情绪的最好培养。众所周知,如果一个人要真正成就一番事业,他身上必须具备这样的要素:活力、激情、行动、务实、创新。如果没有了学习兴趣和动力,英语学习对研究生来说就不可能转换为活力、行动,他们的学习需要也就无法激发。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对研究生个人价值观进行潜在引导,帮助学生制定更为合理的阶段性目标,不断丰富和拓展学生的各类知识面,有效运用更有刺激性的教育方法和手段,达到有效英语教与学的目的。
除了将英语学习与艺术专业相结合,另一个调控学习情绪的方法就是用英语语言承载的文化,尤其是中国文化来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积极的正性情绪。艺术专业的研究生更多是高层次的社会需要的艺术人才,他们是国家“文化强国”战略中重要的文化传承者和传播者。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是最基本的要求,文化层面的修养和充实、个人精神层次、道德情操的提升是更高层次的要求。艺术总是与人的宗教信仰、价值取向、精神风貌,与社会的发展、政治的变革等紧密相连。如果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主动、自觉地融入中外文化知识,学生的学习兴趣定能得到很好的提升。例如在学习学位英语有关国画的文章时,笔者用清朝文士画家郑板桥的《墨竹》为代表来讲解清代国画的技法特点和精神寄托。美术专业研究生喜欢学习、模仿、了解郑板桥的绘画技法,音乐类的研究生同样也想知道在西方人眼中中国的文化含义是什么。这样可以换一个角度帮助学生更深入地懂得中国绘画艺术的技法和形式,也能够领悟丰富而深刻的中国文化精神内涵。画竹为中国人精神表征之一。古人常借画竹怡情养性,或寄托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竹代表着一种为人的境界,代表着一种胸怀和骨气。此时的竹子已经脱离开了孕育它的泥土,长成了一幅精神和人格的画像。这样的内容设计经过实践能够让研究生们在英语学习状态上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状态,在视野扩大的同时得到精神的升华足可以帮助学生将学习内容转化为学习动力。
再其次,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也可以帮助学生培养积极的正性情绪。教师在教学中要始终关注艺术类研究生的个性差异和学习需求差异,爱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是有效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Armstrong University 校长黄天中曾说:“教师是帮助学生成功的人,应看到学生的increasing curve(成长),不能只看过去的成绩。学生是否有可教育性”。教学过程是师生双向互动的过程,故良好的师生关系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学生的情感认知、学习投入、学习效果。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亲切、温馨、幸福的情感,会因此产生积极的学习情绪和良好的心境。所以,英语教师应该完善教学过程中的鼓励机制,让学生常常获得成功的体验。只有在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中,他们才能更积极、主动地学习、实践、探索。最后,教师通过课堂教学、课下批改作业及时反馈学生学习情况,这是对学生学习效果和态度肯定或否定的一种强化方式,也是教师不断吸收反馈信息,不断对学生进行正性情绪的调控,使教与学达成一致的重要策略。
关键词:学校 管理 积极性
一所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能不能提高,学校制订的工作目标能否实现,最主要是看学校的管理者能否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那么在学校管理中如何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呢?这是一个值得我们研究的问题。我觉得调动教师的积极性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提高学校管理能力
1.提高领导水平,改善学校管理,调动教师积极性。学校管理者要十分重视自身的思想建设和作风建设,坚持扎扎实实、勤奋工作、以身作则。学校领导班子,特别是校长,要不断提高个人学术理论水平和领导管理才能,增强人格魅力。校长是学校的管理者,负有领导管理学校全部工作的责任,校长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着一所学校的兴衰成败。“一个好的校长就是一所好的学校”的说法是很有道理的。校长学术理论和管理水平高,人格形象、人格魅力好,学校就有了旗帜,就有了主心骨,凝聚力、感召力就会大大增强,教师队伍也就会精神振奋、信心倍增。同时要注意宣传校外的榜样,树立校内的样板,以充分发挥榜样的激励作用。
2.整合学校领导班子,提高领导班子的威信和感召力。团结协作历来是提高学校管理的基础,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三个臭皮匠能顶一个诸葛亮”等古老的哲理应当给我们以启迪。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应做到扬长避短,各自发挥长处,互相弥补不足,使班子整体产生最佳效能。要在美化校园环境、改善教师福利、关心职工生活、开展有益的活动等方面做深入细致的工作,尽量给教师一种愉、满足感、幸福感,从而唤起教师对进一步做好学校工作的责任感。这样,领导班子的群众威信、影响力和感召力就会大大增强,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就会充分得到调动。
3.明确办学目标,端正办学思想。办学目标和办学思路的确立,是学校管理的中心环节之一,也是调动教师队伍积极性的关键因素。办学目标是构成学校管理活动的前提,离开了办学目标,学校工作就失去了方向,失去了动力,失去了评估工作成效的标准。正确的办学思想和工作思路,要切实可行。学校领导要动员广大教职工充分参与学校管理和理解,形成统一意志,从而使学校的办学思想、工作思路成为大家的共同意志,成为教职工工作积极性的来源和激励因素。
4.增强民主意识,培养民主作风。教职工是学校的主人,教师群体一般把精神要求的满足看得比物质要求更重要。学校领导班子的民主作风关系到整个教师队伍工作积极性的发挥,领导者如果不注意加强与教师之间的沟通,处事唯我独尊,缺乏民主意识或厚此薄彼,缺乏公正态度,就容易造成领导和教师之间的距离感、隔膜感甚至是对立感,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就无法得到调动。
二、 不断为教师设置新的目标,使教师有新的追求
目标是每个人奋斗的方向和动力,每个教师都有一颗火热的心,都有一种高尚的理想追求,都有一种强烈的实现人生价值的愿望。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应以多种方式激发教师,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让教师把每个人的发展与学校的发展目标紧密联系起来,引导他们在实现学校总目标的同时,让每个教师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具体在学校管理上,就是要不断地为教师设置新的目标,使教师有新的追求。如果学校不注意不断地为教师设置新目标,就很容易造成教师有安于现状的满足感,影响教师的进步、学校的发展。所以,学校不断地为教师设置新的目标,让每一个人都感到自己与学校发展的目标有差距,教师就不容易满足现状,就会不断进取,追上学校前进的步伐。但设置新目标时要注意:1.个人目标与集体目标要统合。制定目标时,要考虑个人的需要,使其个人目标与集体目标保持一致,从而最大限度地挖掘教师的潜能。2.设置目标的难度要适中。如果过低会对教师失去吸引力,起不到激励作用,调动不起教师的积极性;如果过高,教师即使非常努力工作也难以达到,就会失去信心,自动放弃,同样起不到激励作用。所以目标的制定一定要考虑学校的实际和教师的能力、水平。
三、通过提升教师素质,创设健康和谐的人际环境,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电话咨询
在线咨询
微信咨询